“老家工作好找,待遇还不差,孩子上学方便,一家人在一起,幸福!”12月20日清晨,家住阳新县城东新区的王红燕,骑电动自行车送两个孩子,约8分钟到学校后,再骑15分钟直奔城北工业园的可兴鞋业上班。
2021年之前,王红燕和丈夫在温州鞋厂打工,当年春节返乡时在家门口的鞋厂找到工作,用多年积蓄在阳新县城买了房,“现在上班一个月工资有8000多元,和之前打工差不多,但是开销少很多,很满足了,哈哈!”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今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如阳新这般的县城,一头连着大城市,一头连着万千乡村,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真真
去年9月以来,我省准确把握“人口回流、产业转移”两个趋势,围绕“人口不集聚、城镇不集中、产业不集约”三大问题,聚焦“聚人、安居、兴业、循环”四个重点,以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为切入点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先期选取10个县市试点。今年前三季度,10个试点县市已吸引8.17万人进城,超过去年全年;GDP平均增长6.5%、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6个县市增速7%以上,涌现出5个百亿产业集群。
今年10月,“双集中”加快向64个县市扩面。
人与城的“双向奔赴”、城与乡的格局重塑,正在荆楚大地奔涌跃动。
5县市崛起百亿产业集群
特色优势产业成吸引新市民“磁石”
县域强不强,关键看产业。
吸引王红燕一家回阳新的,正是县城的制鞋产业。
阳新有百万人口,30余万人外出务工,从事制鞋的有20余万人。近年来,阳新抓住产业转移机遇,招引、培育制鞋企业680余家,吸引4.3万“阳新鞋匠”回归、8万多人就业,年产各类鞋1.75亿双,全产业链年综合产值79亿元。
试点县市分别结合各自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区位交通等实际,找准自身比较优势,进一步明确了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仙桃加大承接珠三角服装产业转移力度,以纺织服装为优势主导产业,加快非织造布等向高端化转型,推进非织造布、服装产业集聚,年吸纳就业6万多人。
枝江结合自身产业基础,以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化工为主导产业,以三宁化工等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新增就业岗位2万多个。
各地产业发展正由粗放分散向培育根植性主导产业转变。如今,仙桃、枝江、京山、嘉鱼、房县5个县市已拥有百亿产业集群。今年,仙桃无纺布、京山智能轻工装备2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房县循环经济、枝江化工新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10县市再引8万余人进城
好学校好医院让百姓后顾无忧
城镇化的宏大叙事,具体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就是衣食住行、柴米油盐。
每个工作日清晨,锦晨黄梅天地小区,90后返乡女青年张引兰带着两个孩子出门,骑车3分钟,先送“大宝”到黄梅县第八小学上学,再送“二宝”到一墙之隔的黄梅实验幼儿园,然后骑车3分钟,来到自己创办的服装加工坊上班。
一年前,她和爱人都在浙江打工,两个留守孩子跟随爷爷奶奶,在老家蔡山镇读书生活。
张引兰返乡进城安家的背后,是黄梅县探索以教育为核心的公共服务吸引人口聚集。
黄梅县聚集优质教育资源,在城南片区配齐“高、初、小、幼”全学段,新增学位1.1万个。更为可喜的是,城南片区取消学生入学限制条件,变划片招生为社会招生,率先向农村和县外开放。“不受户籍限制,让农村、县外孩子上好学,受到家长欢迎。”黄梅县第八小学党总支书记聂志勇说。
连续三年,黄梅县城新增人口中,教育拉动占比从50%一路攀升,预计2024年县城新增2.3万人。
房县找准进城群体,聚焦教师和医务人员,量身制定惠民政策包,发放购房凭证。全省10个试点县市中,去年共兑现安居购房补助7493套,今年前三季度兑现15788套,越来越多老百姓在县城安家落户、安居乐业。
以产聚人、以城留人。优质学校、三级医院、养老机构接连投用,各县市提升公共服务、增强县城承载力,引导人口向县城集中。
数据显示,10个试点县市今年前三季度已吸引8.17万人进城,超过去年全年人数。
把县城建设得更像县城
“这样有品质的生活,谁人不爱”
如果说柴米油盐是百姓刚需,那公园书房、绿道健身房,则是一座县城的加分项。
杜绝照搬大城市,让县城更像县城;瞄准绿色低碳特色,让县城更有品质。
协调山水城关系,构建以河、湖为单元的县城空间布局结构,融入地方文化元素,优化县城建设空间。
枝江县城以烟灰色、钢青色、米白色为主色调,着力塑造“三峡水乡、锦绣枝江”的城市意象,延续风貌文脉。
石首凸显滨江城市特质,建设百里城市绿道,打造“骑行+步行”城市生活交通体系,构建温润如玉的城市内涵气质。
嘉鱼严格规范县城住宅高度,对未动工的18层以上建筑调整规划,降低高度;仙桃市优化空间布局,有序引导疏解北部组团人口,人口密度从1.05万人/平方公里降低至0.93万人/平方公里。
12月22日早8时许,枝江市民李蔚姿来到长江边的滨江公园跑步,她说:“如今在县城生活,出门见公园,江边有绿道,聚会有咖啡厅,挥汗有健身房,这样有品质的生活,谁人不爱?”
新闻回访
天门“双医护”家庭
拿到18万元购房补贴
添“二宝”后
全款买下大平层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肖杨 通讯员 熊文婷
“我俩住这间,父母住那间,两个孩子各住一间。”12月18日,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医生缪志侃和妻子王思佳聊起刚买的新房,打算交房后就着手装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今年8月,天门鼓励生育政策引发广泛关注,省内外多地派团赴天门考察学习相关经验。
王思佳是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产房护士,今年4月生下“二宝”,从怀孕到产后,一连串的奖励和补贴让她欣喜不已。“唐氏筛查、无创DNA产前检测都免费,其他孕检没怎么花钱,我的产假延长到了7个月。”
出院后,王思佳每个月都有800元育儿补贴,连续3年可领2.88万元。“根据天门市鼓励生育政策,生二孩有6万元购房奖励,我们是‘双医护’家庭,还可叠加享受12万元购房补贴。”
“我们有些积蓄,双方父母资助一些,再加上这18万元‘及时雨’,刚好够全款。”今年10月,缪志侃在城区买下一套158平方米的大平层。
2023年9月,天门入选全省“双集中”试点县市,出台鼓励生育等综合性民生支持政策,从直接经济奖励、降低生育养育成本、完善生育休假政策、住房支持政策、完善托幼服务等方面,激励家庭生育意愿,减轻生育养育负担。
“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可分别享受9.63万元、16.51万元补助。”天门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已发放鼓励生育补贴资金3900多万元,1至11月出生人口6530人,比去年同期增加910人,同比增长16%,出生人数8年来首次“由降转增”。
除了医务人员,该市还向教师、进城农民、多孩家庭、引进人才、产业工人等群体发放购房补贴。今年前11月,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1.59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全省第一;商品房销售45.2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8%,增速全省第三。
专家点评
曾光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教授
“双集中”
是促进内生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真真
“加快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和就地城镇化是探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从外源型增长转向内生型发展的有效路径。”12月20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曾光教授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时说。
他表示,加快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和就地城镇化,要坚持系统观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和安全需要,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县城发展质量。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县域经济持续焕发生命力的关键。”曾光认为,各县市既要依托本地特色资源和原有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体系,又要瞄准产业发展新趋势,发展新产业和新业态,为县城发展注入新动能,实现产城融合。
他谈到,还要坚持县城带动乡村发展,通过加速县城与乡村间的要素流动,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实现县城资源向乡村地区辐射,以县城为载体实现城乡融合、协同发展。
如何进一步推进城镇和产业“双集中”?曾光建议,要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打破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护,为人口的要素流动做好基础和长远保障。
(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真真 制表: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