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

创新策源地支撑国家供应链安全

11月14日,在武汉光谷装上“智慧大脑”的人形机器人,乘空轨,看AI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12月20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记录电容器型脉冲电源的极性开关状态。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通讯员 高翔 摄)

大事记

在位于武汉市青山区的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里,工作人员在测试芯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遥望太空,湖北智慧助力神舟十九号载人航天、湖北智造“石头版”五星红旗闪耀月球,“武汉一号”卫星发射升空……

湖北敢为人先,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意见》,率先设立低空共享无人机应用示范区……

科技,国家强盛之基石;创新,民族进步的灵魂。

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航母出海、北斗组网、“天眼”巡空、国产大飞机一飞冲天,在诸多大国重器与中国摘下的“现代工业明珠”之中,处处闪耀着湖北力量、荆楚贡献。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姜胜来 丘剑山

国家战略布局落地

科技大奖创新高

高产高蛋白玉米、电站巡检运维机器人、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稻米造血”、微创心肌旋切系统……连日来,位于中国光谷高新大道的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展厅中,一项项湖北科技创新成果令大批参观者赞叹不已。

“科技高峰和产业高峰都要靠我们自己去攀登”。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北考察,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指出“湖北科教人才优势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

今年6月,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发。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湖北牵头或主持完成通用项目共获19个国家科技奖,位居全国第二。

这些奖项涵盖从基础研究到科技产业创新多个方面,涉及光电子、新型显示、北斗、新型储能优势主导产业,形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4年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上,武汉位居全球第13位、全国第5位,相比2018年上升30位;《自然》杂志发布的《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武汉首次跻身全球前十,相比2018年提升9位。

作为第5个获批的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湖北武汉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主动融入全国创新链,打造“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创新增长极和科技策源地。武汉在全球两大科技榜单双双跃升,凸显了基础研究、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全方位突破。

科技力量矩阵重塑

重大成果创新突破

集聚高端科创资源、开展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近日,省科技厅公布2024年度湖北省新型研发机构备案清单,41家单位成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至此,全省新型研发机构已达525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在湖北,创新引擎更加强劲。以“国家实验室+湖北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国家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为主体的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加速形成,闪存芯片、脑机接口、心肌旋切等技术处于世界第一方阵。

作为全省战略科技力量矩阵的重要一环,湖北新型研发机构已实现市州全覆盖,集聚两院院士在内的领军人才200多人,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

9月1日晚8时,湖北3位院士登上央视2024年《开学第一课》。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徐卫林院士介绍了嫦娥六号“月面国旗”,华中科技大学丁烈云院士带着“华科造”月壤砖亮相,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寄语同学们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

截至目前,湖北两院院士达到81位,位居全国第4,创建国家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大科学装置从3个增加到9个,位居全国第4;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35家,位居全国第4,部省共建湖北实验室1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63家,位居全国第3。湖北科创实力更加雄厚,成为全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一极。

创新活力全面释放

新质生产力加速壮大

近日,武汉高德红外公司通过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对接上1800公里外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双方联合攻关,成功打破了关键部件的量产瓶颈。

作为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高效对接的桥梁,自2023年12月上线以来,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聚焦“天网”“地网”“政策网”“金网”建设,已吸引5.9万余家用户入驻,帮助5100余家企业成功对接9200余项需求。

企业用户找科创资源如逛“淘宝”一样便捷。今年1月,湖北电鹰科技有限公司在“天网”平台发布“电鹰无人机智能感知与自主安全机载系统研发”的技术需求。当天,武汉工程大学电气信息学院叶亮教授团队在“天网”的账号就接收到这一信息,双方迅速进行供需对接,叶亮教授团队一周内就给出初步解决方案。4月,双方进入联合技术攻关阶段。

在科创供应链“链接”下,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413.89亿元,同比增长4.34%。

“惟进取也,故日新。”在一次次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奔赴”中,湖北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实现深度融合。

11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湖北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要素更加完备,区域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参与者。

大潮奔涌、细雨润泽,创新要素正在生机勃勃的荆楚大地流淌。

动力充沛、潜力十足,创新湖北正以自信自强的姿态走向世界!

新闻回访

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

全球开放共享率

今年超六成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通讯员 程远

“今年,我们的脉冲强磁场设施累计运行了9373小时,其中对外开放5946小时,开放共享率达到63%。”作为落户湖北的首个大科学装置,位于武汉喻家山下的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对世界各地科学家的“磁力”越发强劲。

从2008年开始一期建设、2014年对外开放运行,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就承担着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任务,稳步迈进,实现多项世界第一。

2023年11月,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提升项目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总投资20.96亿元,建设期5年。今年,该中心二期项目已全面进入建设阶段。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近日回访看到,项目正加快推进工艺系统建设和基建工程施工。

该中心主任李亮教授介绍,2024年,中心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剑桥大学等国内外用户开展科学实验204项,涵盖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电气工程等多个学科,产生了一系列代表性成果。中心韩一波教授、徐刚教授及其联合研究团队利用脉冲强磁场设施的磁光谱测量系统,在铯铅溴纳米片中二维受限激子自旋极化发光的相关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今年,中心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11月与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实现26兆瓦全球最大风力发电机的原位退磁与退磁后的再饱和充磁,将为我国即将迎来的风机退役潮提供更绿色高效的再制造。

专家点评

杨洋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以“用”为导向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

科技创新高地

湖北科教人才优势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是我国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2024年,湖北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为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创新水平与创新能力上,湖北已经成为全国瞩目、全球知名的科技创新聚集区。2024年,湖北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9项,位居全国第二,光电科学、半导体和高端数控机床等一批原创性、关键性、前沿性创新成果涌现,有力支撑了我国供应链与产业链安全。

在创新资源与创新环境上,湖北科技创新资源与力量矩阵系统重塑,创新创造活力全面释放。以汉江实验室为代表的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湖北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实施科技人才评价、职务成果赋权、科技金融服务等改革,为科技创新持续注入动力、活力。

面向未来,湖北要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进一步着力,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标杆。一是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主动融入全国创新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重点产业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造一流的科技创新生态,构建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三是以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为重点,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支撑绿色发展的能力,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

(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制表:徐云)

--> 2024-12-24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99799.html 1 创新策源地支撑国家供应链安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