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闵黑子的乡愁共富路

堰河村秋色如画。

堰河村村民在民俗街出售自制的腊肉。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 阮班明 谢勇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小萍 汪璐

“这个灰鸡蛋,我家一年卖出80万个!”

12月10日,襄阳市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村民冯毕建忙着打包灰鸡蛋寄给武汉、十堰、郑州的顾客。2024年,他喜提一辆坦克品牌的越野车,价值30多万元,一次付清,乡亲们笑他是“鸡蛋换坦克”。

在堰河村,“鸡蛋换坦克”并不稀奇,这里有句俗语“一口锅能抵一面坡,一张床能抵十亩粮”。

“堰河村的锅和床咋这么值钱?”记者有些惊讶。

“发展乡村旅游,售卖乡愁,共同富裕。”一语道出秘诀的闵洪艳,笑声爽朗。

62岁的闵洪艳,皮肤黝黑,小名闵黑子,是堰河村党委书记。

当了32年书记的他,把一个欠债近20万元的穷山村发展为远近闻名的4A级旅游景区,家家户户吃上旅游饭,实现“一家一栋小洋楼、一家一辆小轿车、一家一个好项目、人均存款10万元”的共富梦。

乡愁就是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

一个藏在秦岭余脉深处、地少山多、资源匮乏的穷村,通过售卖乡愁,实现共同富裕,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闵黑子干成了。

他售卖的乡愁,就是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

走进依山傍水的堰河村,只见古树葱茏,房屋错落,门前红彤彤的柿子,像一树明艳的小灯笼;

漫步民俗园,廊桥、翘角楼、黄土墙古香古色,茶馆、农家乐、民宿鳞次栉比;

村里人热情好客,笑声爽朗,常邀请游客围炉而坐,品茗漫聊。

最让游客流连忘返的是味蕾的满足——

灰鸡蛋,用草木灰、米汤、盐腌制土鸡蛋,味道清香,口感弹糯;

豆浆牛奶茶,用生物菌、牛奶、豆浆、白糖等混合发酵制作的有机肥,煨茶树叶面,香气盈鼻的茶汤,入口丝滑;

炭锅腊蹄,把农户散养的黑土猪蹄子去毛、抹盐,用黄泥大缸腌制发酵,风干半年后,放入煨罐用木炭烤,咬一口下去吱吱冒油,肥而不腻,唇齿留香。

为了一口“舌尖乡愁”,每年全国各地近百万游客涌向堰河村。仅腊蹄子一项,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

游客最集中的时候,要数一年一度的“打年货·游堰河”年俗文化节。“百家宴”一摆,年味氛围感拉满。游客边吃边逛边买,“堰河香”各类农产品年销售额达7000万元。

“绿色”挣来集体经济第一桶金

从“负”到“富”,堰河村的奋斗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1992年,29岁的闵黑子当上村党支部书记,村里的面貌就一句话: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见水水断流、见人人发愁。

堰河村的明天在哪里?

上任伊始,喜欢读报的闵黑子发现一个新名词“绿色金融”。《人民日报》“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阐释,让他耳目一新。

闵黑子盘算,堰河村最大的优势在山,山上可以种茶。

“茶叶能当饭吃?”面对质疑声,他坚定带领党员干部和部分村民开荒山种茶,把全村适合种茶的地方全部种上茶叶。

3年后,7麻袋茶叶在外辗转一个月,卖了7000元,为堰河村集体经济挣下第一桶金。

紧接着,村里又瞄准经济药用树种杜仲和用材林欧杨等,把原来的秃头山都变成了一个个“小银行”,村集体年收入也从开始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近10万元。

这下,当初反对“封山育林”号召的村民都服气了,竖起大拇指称赞他:“黄牛黑脊梁,格外一根筋。”

山绿了,水清了,茶山的名气越来越响,来村里买茶品茶的人也渐渐多了。闵黑子萌生发展乡村旅游的想法。

“一起干一起赚”的村庄共同体

乡村旅游怎么做?

“绿水青山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在省市领导的调研交流中,这些乡村发展的新理念被带到堰河村。

闵黑子的想法很朴实:一要村庄干净,让游客心情愉悦;二要做好农家菜,吃出儿时记忆、乡村味道;三要有好东西可以带,不能让游客空手而归。

于是,这个偏僻小村破天荒开启垃圾分类,房前屋后卫生责任到户,100多车、50多吨陈年垃圾全部被清运出村,村庄一下清爽起来。

在闵黑子的劝说下,妻子李桂茹在村里开起第一家农家乐,主打“堰河味道”。第一年赔了,第二年保本,第三年效益好起来。最多的时候,一天28桌。

村里人看到希望后,纷纷上门取经。李桂茹带头组建“巧厨娘”妇女小组,结伴前往四川、武汉、山东等地学习。而后,村里经营农家乐、卖土特产的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游客多了,商户多了,矛盾也多了,宰客杀熟、恶性竞争等问题相继出现。

如何把分散的商户统起来?

“组建村庄共同体,让大伙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赚在一起。”闵黑子说干就干,成立村级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鼓励村干部带头入股、村民跟股,让村民变成集体经济合伙人;实施“统分结合”的经营模式,既有灵活经营,又有规范管理。

记者在村里看到,所有土特产明码标价,张榜公示。比如,灰鸡蛋1.5元一个、山茶油120元一斤等;经营农家乐的商户,菜品统一价格,开发特色菜需要向村里打报告,同意后才能上餐桌。

“炭锅腊蹄118元、堰河土鸡汤98元……价格家家户户都一样,开发的新菜不能高于市场价。”经营农家乐的村民祝勇说,他家推出的新菜烤全羊,在村里组织多轮试吃后,才被允许上桌。烤全羊标价40元一斤,色香味俱全,成了他家的“镇店之宝”。

“个体经营户,我们引导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合作社接待的团队游客,吃饭、住宿都是轮流派单到各经营户。”闵黑子说,“一起干一起赚”的村庄共同体将村民与集体紧密联结,实现人人有股,年年分红,抱团发展。

乡村建设“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

随着乡村旅游越做越火,堰河村成长为乡村振兴的“模范生”。

但游客多了,又面临接待能力跟不上的烦恼。

有村民建议,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引入更多信贷资金,大干快上谋大项目;也有村民建议,要随城市化步伐,建公园建广场,打造一个洋气时尚的堰河村。

是引进大项目,还是保持乡村风貌?

堰河村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鄂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堰河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

闵黑子态度鲜明:“农民是过日子的、养家糊口的,有多大脚穿多大鞋,不能搞华而不实的,不能借债做形象工程,更不能盲目照搬,把乡风乡韵搞没了。要让农村更像农村,保持原生态、乡土味,让村里人乐享、城里人向往。”

2016年,堰河村启动民俗园建设,留住村民的乡愁。

村里统一外部建筑风格,村民设计内部装修,一栋栋黄土墙、花窗、青砖灰瓦的小楼拔地而起,茶楼、民宿、餐馆、书画室、豆腐坊、土特产店纷纷开张,浓郁的民俗文化让园区一下子火了起来。

堰河村一跃成为湖北旅游名村,先后捧回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绿色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金字招牌。

眼下,民俗园三期正加紧建设,52户农户将经营首饰制作、根雕等非遗项目,将传统老手艺发扬光大,为游客安放乡愁、治愈心灵提供新场地。

村里也积极引入新业态,打造“山野农场”特色民宿,提供露营烧烤、村咖等服务,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来“打卡”。

成立“1+7大堰河共富圈”

“售卖乡愁”的蛋糕越做越大,如何分好蛋糕成为闵黑子思考最多的问题。

在合作社每3年一次增资扩股的制度下,2022年,堰河村实现村民全部入股。没有收入来源的困难人群、易地搬迁户,享受无偿配股。

“当初入股2000元,现在按照55%的分红比例,每年可以领取1100元。”“鸡蛋换坦克”的经营户冯毕建给记者展示一张银行卡大小的红利卡,卡片内存着村集体分红。村民拿卡到村里的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刷”生活物资。

“现在的分红比例是55%,会逐步提升至100%。入多少就分多少,年年有、年年增。”闵黑子底气十足。

这份底气来自一组硬核数据:全村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亿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2.02亿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32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8万元。全村连续17年无上访、20多年没有小偷小摸和刑事案件。

看到家乡日新月异,八成在外打工的堰河人都回了家,“00后”大学生也纷纷回乡创业,老村庄焕发新生命。

2023年,带领乡亲们致富的闵黑子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他更忙碌了。

“乡村旅游要破解旅长游短,必须从单打独斗到区域联动,形成小气候。”在闵黑子的推动下,堰河村联合周边7个村,成立“1+7大堰河共富圈”,共同打造“茶旅小镇”,推出书香茶旅、浪漫茶旅、寻根茶旅、诗酒茶旅、红色茶旅等五大乡愁产品。今年,这7个村的村集体收入均突破20万元。

“今天的堰河,不是理想的堰河,堰河的发展还会更好。”闵黑子说,2025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施行,明确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地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将有利于高质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维护村民根本利益。“堰河探索”有了法治护航,共富的后劲更足了。

有人问闵黑子,做乡愁生意实现共富,这么好的点子咋想出来的?

闵黑子嘿嘿一笑:“听总书记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 2024-12-22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99601.html 1 闵黑子的乡愁共富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