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乐克 通讯员 陈凤彪
“救命啊!”10月13日下午,宜都市清江公园江边,一名男子游泳时在距离岸边10多米的江中突然抽筋,不断呼救。
闻讯而来的宜都市红十字水上救护志愿服务队副队长余万金,迅速启动“新救援神器”——水域救援机器人下水,不到1分钟,男子被安全救到岸边。
这是宜都市展开新质救援设备的一次演练。该市不断提升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正积极打造城区10分钟救援圈,将救援的“速度”与“温度”融入突发事件中。
从村口到空中,救援无缝衔接
水域救援机器人是宜都市应急管理局采购后交给志愿服务队使用保管及日常维护,每分钟可以在水上行进400米,最大续航时间为60分钟、最大遥控范围为1.5公里、最大推拽重量为500公斤,还能设置一键自动返航。
“各种高精尖的救援装备,源源不断输送到救援一线。”该市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按“上年度GDP万分之五”标准投入应急管理财政预算,夯实基层应急的物资保障机制。
宜都每年安排250万元用于消防应急装备更新,市级拥有各类救援物资突破5000万元,其中50米举高喷射消防车1台、300米超高压消防车1台、大口径救生钻机1台、冲锋舟19艘。
投资5800万元建成应急指挥中心,200万元建成低空航空临时起降点,1000万元启动建设乡镇消防站。以“大站建强、小站建近、微站建密”为原则,在乡镇、工业园区布点建立专职消防站,从村口到空中,确保救援触手可及。
智慧减灾为生命赢得时间
“今年7月12日夜间,强降雨预警后,我们同时发出6万条短信,精准推送给灾害隐患点的群众,每人都收到针对性提示。”宜都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该市“智慧减灾”小程序,群众可以实时查看隐患点并上传现场信息,3500名灾害信息员迅速行动,救援队伍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
10分钟救援圈的核心是信息共享。宜都将自然灾害、化工园区、重点景区等高风险区域纳入统一指挥平台,从信息传递到物资调拨,全程一体化指挥。
让人人成为“第一响应人”
“有一次突发心脏骤停,AED就在身边,救了命。”红十字救援队的“流动急救车队”已在宜都服务数百次,4台“救命神器”覆盖主要街区。与此同时,全市还培育了4万名应急“第一响应人”,从民兵到普通村民,每个人都在危急时刻成为关键力量。
宜都将安全生产与文明家庭评选挂钩,通过防灾减灾科普基地、全民演练等形式,让安全意识融入日常。市民吴阿姨笑着说:“现在大家都知道隐患在哪儿,也知道怎么避险,心里踏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