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8日

智慧赋能、力量下沉,破解安全末端“悬空”难题

——湖北全面打通乡镇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

12月12日,安陆市赵棚镇应急救援站队员日常操练。(湖北日报通讯员 徐静 摄)

9月25日,孝南区杨店社区应急服务驿站组织群众进行应急技能培训。 (湖北日报通讯员 丁存岚 摄)

12月12日,安陆市赵棚镇应急救援站队员维护应急物资。(湖北日报通讯员 徐静 摄)

10月12日,安陆市孛畈镇应急救援站扑灭一起农田秸秆火情。(湖北日报通讯员 丁存岚 摄)

编者按

“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基层应急救援能力,事关百姓身边的安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划出改革路径。

提升“应”的能力,才能减少“急”的概率。2022年以来,湖北深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发力,在补短板、强弱项中探新路,通过健全组织、配齐力量、强化保障,推动基层应急管理“五化”创新实践(应急消防一体化、隐患管控数字化、协调机构专业化、综合执法规范化、救援力量终端化),取得明显成效。

制度设计从“无”到“有”,监管机构从“有”到“优”,数字赋能从“虚”到“实”,基层人员从“兼”到“专”,救援能力从“弱”到“强”。我省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持续提升注入新活力,筑牢群众身边的安全防线,推动公共安全治理再上台阶,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提供更加坚实的安全保障。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乐克

通讯员 王超 汪政兴

走进孝感安陆市赵棚镇团山村应急服务驿站,这个位于革命老区、仅有千余人口的小山村,如今建起8人的应急救援队,配备了救生衣、潜水泵、风力灭火机等专业设备。“接警五分钟内出动,是我们的底线。”站长叶华林语气坚定。从森林火灾到社会救助,这支救援队今年已出勤15次,守护了村民“家门口”的安全。

团山村的变化,是湖北基层应急能力升级的缩影。今年,湖北经历了两轮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汛期13轮强降雨侵袭,9.48万人次群众成功避险,2400余公里堤防超设防、超警戒,实现了“不溃一堤、不垮一坝、不亡一人”的目标,这份书写着防汛“零伤亡”的湖北答卷,回应了群众的期盼。

“防灾避险有底气,托举生命有力量。”12月17日,全省深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现场会在孝感召开,一组组数字掷地有声:目前,全省1343个乡镇(街道)已实现应急管理机构100%全覆盖,政府专职消防队覆盖超700个乡镇,90%以上的乡镇应急指挥一键直达。

堵与通

重心下沉,托举生命之重

安陆市雷公镇消防救援站墙上的两面锦旗,讲述了一场“堵与通”之间的生死较量。

今年10月2日深夜,雷公镇魏桥村一户人家一楼电动三轮车突发火灾,滚滚浓烟涌向二楼,熟睡的村民浑然不觉。危急时刻,雷公镇消防救援站火速赶到,将村民从生死边缘拉回。这场救援,从火情处置到村民获救,仅用了短短数分钟。

这“几分钟”的背后,是安陆市基层应急管理体系改革的成效,是湖北“重心下沉”推进基层治理的实践成果。

“要不是有家门口的消防救援站,后果不堪设想。”魏桥村村委会负责人感慨道。

乡镇是安全治理体系的“末梢”,也是“堵”与“通”最显著的交汇点。过去,乡镇应急管理职能分散、救援资源不足、设备匮乏、信息化滞后,让安全“最后一公里”的“堵点”频现。为破解这一难题,湖北率先在十堰、安陆等20个市县试点改革,并迅速向全省推广,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打通了基层治理的堵点,畅通了生命救援的通道。

安陆市探索“应急主建、消防主训”模式,在16个乡镇推行应急管理办公室与消防救援站合署办公,建成“5分钟消防救援圈”。主城区建设3座消防站,增设35个微型消防站;北部山区6个乡镇组建标准消防救援站,配备15人专职队员及消防车、全地形摩托车、无人机等专业装备;其余乡镇组建6人专职救援队,形成“全域覆盖、统一调度、邻近救援”的三级应急救援体系。这种创新模式,将资源精准投放到乡村一线,为突发事件处置赢得宝贵时间。

孝感安陆等地的实践成为湖北基层治理改革的生动样本。如今,全省大部分乡镇明确了应急管理机构,整合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消防等职能,实行“一体化指挥、合署化办公”。十堰市所有乡镇完成应急办(消防救援所)建设,累计投入1.32亿元保障运行;荆门市全面建成49个乡镇实体化应急消防站,配备260名专职队员、70辆消防车,该市东宝区组建了综合应急救援大队,配备全职救援队员35名,区政府拨付资金3800万元,建成占地30余亩,集值守、训练、保障于一体的综合性救援营地;襄阳、宜昌等地也因地制宜,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应急网络。

近与远

数据上云,隐患落地

7月14日夜晚,暴雨倾盆,府河水位急涨,险情悄然逼近。

“叮……”急促的预警电话响起,省、孝感市、云梦县三级“智慧应急”指挥终端同步发出暴雨汛情红色预警:“预计次日凌晨3点,洪峰过境清明河,立刻组织群众连夜转移。”

云梦县清明河乡府河外滩,灯光和呼喊声交织,乡党委书记肖如义冒雨带队逐户摸排,迅速将220名村民安全转移至安置点。与时间赛跑的紧张背后,一张“智慧应急”的大网正在同步运行:雨情预警精确到小时,转移路线实时优化,指挥调度一键直达。

清明河乡官渡村坐落在云安围垸外,被府河、老漳河、新漳河包围,每逢汛期三面环水成孤岛。以往遇险,全靠人盯水位、敲锣报警。2020年汛期,1300余村民被紧急转移,大多是老人和孩子,转移效率低、危险高。如今,局面大相径庭。

2022年,孝感作为全省“智慧应急”试点,将水情监测、预警广播和安置点视频监控系统接入全省平台,为应急救援数智化赋能。面对险情,转移路线、物资调配、安置安排全部通过数据精准调度。村民朱华融感慨:“现在手机提醒、广播响,还有专车接送,到安置点热饭热水样样齐。”

“近”在身边的高效救援,源于“远”在云端的智慧赋能。近年来,湖北构建“风险监测一张图、智慧应急一朵云”,实现从预警到处置的全链条打通,将安全牢牢筑在基层单元。

当前,省本级和13个市州、101个县市区建立了风险隐患监测预警中心。省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平台汇聚交通、气象、水利、森林防火等300多类、30多亿条数据资源,数据量居全国应急管理系统首位。襄阳、宜昌、黄冈等地乡镇,将风险点、装备部署、农户家装烟感等信息接入,补强基层治理薄弱环节,推动风险管理从粗放应对向精细防控转变。

不仅如此,“智慧应急”还赋能化工园区等高风险领域,从园区边界到企业核心区层层布控,真正实现从“人盯隐患”到“数据守护”的升级。

“远在云端的数据,最终是为了近在身边的安全。”省应急管理厅负责人指出,让隐患风险看得更清、更早,将救援力量及时精准调动到受灾群众身边,筑起一道看得见、守得牢的生命屏障。

进与止

靠前布局,守住底线

7月13日,10台应急排涝车从华中首个国家级应急排涝基地——武汉汤逊湖泵站紧急出动,奔赴湖南省华容县洞庭湖排涝抢险一线。排涝车以每小时3万立方米的惊人速度连续作业12天,累计抽排水量760万立方米,相当于“抽干”十分之一个东湖。这不仅是一场高效的抢险行动,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守护战。

今年汛期,湖北的应急力量多次展现“大考”实力。从荆州到咸宁,从黄石到阳新,抢险排涝现场随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1小时内准备、6小时省内到达、12小时跨省响应”的高效调度体系,为防汛救灾赢得了宝贵的“黄金时间”。湖北全省前置1071支救援队伍、5.9万余人,在262个重要点位严阵以待。同时,以安能集团武汉基地、荆州国家水上工程救援队等为核心力量,科学布点长江干流、武汉城市圈及江汉平原,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应急联动网络。

除了专业队伍,湖北还整合社会资源,74支企业救援队联动,5349台套装备随时待命,涵盖危化、矿山、航空等多个应急救援领域。省内各地更是因地制宜,创新“综合+专业+社会”救援力量体系,让安全网织密到基层,覆盖到乡村,真正做到救援力量终端化。

“除了推动救援力量前进一步,更加科学高效的应急救援之外,我们还着力推进精准执法,规范涉企监管,切实把‘亮剑不伤人’的价值观建立在‘亮剑见血’的方法论上,让社会各界保持对法律的敬畏心,知止循矩。”省应急管理厅负责人的一句话,道出了基层应急治理的深刻逻辑。应急管理不仅在“进”上不断突破,更在“止”上力求严谨有序。

全省已建成91个市、县级应急管理执法机构,织密执法网络。十堰市投入700万元,率先探索“智能笔录”“可视化调度”等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执法全过程留痕、管理调度高效,成为全国执法现代化的标杆。鄂州市、咸宁市等地则通过细化执法流程,出台案件线索移交管理办法和审核规则,厘清市、区职责分工,消除职能交叉和盲区。

执法力量更强,执法标准更严。武汉市为提升基层执法能力,组织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全封闭式培训,每人完成100课时。综合执法的硬件标准化、系统智能化和程序规范化,为基层治理注入了强大支撑。

“进”让救援力量抵达风险前沿,“止”让执法划定安全红线,二者相辅相成,构成基层安全治理的“一体两面”。

省应急管理厅负责人表示,对标国家方案、结合我省实际,将坚持问题导向,紧盯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薄弱短板,持续以试点改革的方式引领我省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档升级,牢牢守住群众身边的安全防线。

--> 2024-12-18 ——湖北全面打通乡镇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99209.html 1 智慧赋能、力量下沉,破解安全末端“悬空”难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