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茂华
古刹玉泉寺,在湖北当阳市。
翻阅史书,拂去岁月的风尘,眼前一亮,书页间跳出“古当阳”三个字。原来,当阳之名见于文字记载,至今已有近两千三百年的历史。据《湖北通志》,当阳县建制,始于秦昭王29年(公元前278年):“秦置当阳县属南郡。”自此,古当阳便成了楚国肇基之地和楚文化的摇篮。作为历史文化古邑,当阳当之无愧。玉泉寺,便是当阳的文化地标之一。
出当阳市治所玉阳镇,行至西南12公里处,远望前景,群山相拥,其中一峰如巨船倒扣,横卧在群山之中,名覆船山。覆船山西北原有后庄河,玉泉水库建成后水位提高,后庄河不复存在。山北麓,溪水长流,珠泉跳玉,人称珍珠泉。因其清澈明净,晶莹如玉,改称玉泉。以水名山,覆船山又叫玉泉山。山东北麓,建有寺院,所建之寺,称之为玉泉寺。
说来话长。东汉末年,一位游方僧人在覆船山“结草为庵”。南北朝时,山下有5处小庙。到了隋朝,寺院集中修在覆船山东北麓,隋文帝敕名“玉泉寺”。其鼎盛时期在唐太宗之际,寺内常住僧人上千名,集会则有三千之众。清代初叶,玉泉寺形成“八堂十三家”。民国年间,合八堂为一家,改子孙庙为十方丛林。民国29年旧历7月,在玉泉寺举行佛事活动的25名僧人、居士,惨遭日军杀害。历史,在这里留下了一滩血迹、一笔血债。
玉泉寺系天台宗祖庭之一,历史悠久,文物集聚,所谓“天台国清、荆州玉泉、润州栖霞、齐州灵岩”,号称“天下四绝”。加之寺院建筑群与秀丽自然风光浑然一体,故为荆楚丛林之冠,是一座闻名海内外的著名寺院和旅游胜地。我曾多次游览玉泉寺,乐山乐水,温故而常新。那里的叠嶂幽径、茂林修竹,那里的飞泉迤逦、汩汩有声,那里的殿堂栋宇、香台宝树,诚如古人所言:信荆人之净界,域中之绝景也。
在我看来,玉泉胜景,胜在寺院环境,胜在文物古迹,胜在弘扬中华文化的传承精神。
玉泉寺的寺院环境,幽静、优雅得像藏在山中的桃花源。进入玉泉寺,迎面就是三园门。三园门始建于隋。这是一座青砖坊,三门洞开,门坊上有赵朴初题写的“三楚名山”四个大字。寺院中第一座建筑是天王殿,门前石桥古柳,满眼麻石青砖,古刹宁静之气扑面而来。天王殿后,大雄宝殿最为壮观,两殿之间有青石甬道相连,千瓣莲花就生长在殿前两口丹池中。每逢八月,莲花盛开,重重叠叠,犹如落霞。大雄宝殿月台侧还有一棵古银杏树,据说树龄在千年以上,深秋时节,摇动满树金扇子,落叶铺出一幅画。从大雄宝殿后面,爬上高高的台阶,就是毗卢殿,内有五百罗汉坐像。再后,有观音殿、天上天、玉皇顶。玉皇顶的楼上,供奉着民间信奉的雷公电母造像,威武而神气。
玉泉寺的文物古迹,不仅古朴沧桑,而且历朝历代都不缺席。隋代铁镬、唐代观音碑、宋代铁塔、元代大钟、明代石望表、清代显圣碑等等,每件文物连接起来,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文明史。隋镬现置大雄宝殿月台中央,形似大锅,腹有铭文,记载当年造镬用铁三千斤。唐代观音像碑,据清代《玉泉寺志》记载:“观音像碑高七尺,唐吴道子笔。”有意思的是,吴道子笔下的观音菩萨,画作男身,嘴角处还有三绺胡须,长发披肩,赤脚踩莲,丰满而性感。北宋铁塔建在天王殿前小庄河以东的土丘上。铁塔仿木构楼阁式,塔身十三层,平面呈八角,傲然挺立,直指苍穹。元代大钟是元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庚申十月造,距今七百多年了。石望表为青砂石刻成的方形柱子,明万历丙辰年立,正刻楷书六字:“汉云长显圣处”。清代显圣碑在珍珠泉南侧,山石作碑,上刻隶书“最先显圣之地”。至于玉泉八景,颇多古迹,比如铁塔棱金、妆台镜月,又如邮亭夕照、唐贤碑碣,甚至歪嘴土地公公庙的故事,都为游人提供了一个览胜怀古、寻觅古当阳踪迹和见证岁月沧桑变迁的好去处。
值得一书的是,玉泉寺在弘扬中华文化方面,不仅以其温暖的怀抱珍藏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以其悲悯的宗教精神,敞开着大爱的文化情怀。
这里有唐代诗人李白命名的“仙人掌茶”。这里有玉泉寺僧应诏入京翻译整理的著作《大衍历》。这里有僧人道源在玉泉寺完成的《景德传灯录》初稿。这里有明神宗钦赐《大藏经》一部于玉泉寺。如此等等,薪火相传,追寻已远,回到当代。1963年下半年,作家姚雪垠在般舟堂完成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二卷初稿。1979年夏天,湖北省文联在玉泉寺举办三峡笔会,作家齐克、鄢国培,诗人刘不朽、黄声孝、习久兰参加了笔会。鄢国培的长篇小说《长江三部曲》之一的《漩流》即完稿于此。1985年10月,出席中国文联三峡笔会的著名作家峻青、康濯、叶楠等数十人来玉泉寺参观。1992年10月,画家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偕子徐广平游玉泉寺,徐广平画《梅竹图》一幅,题款“为善最乐”。1996年早春二月,日本作家新井利男,专程到玉泉寺调查56年前日军杀害寺僧的史实,为了忘却的纪念,复活民族的尊严。从古至今,在玉泉寺的山间泉边,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诗词歌赋,多少书画题咏,像珍珠泉吐珠喷玉,为这方水土这方人,增添了足够丰富的诗画神韵和另一种人生况味。
再回首,古当阳玉泉寺,从隋朝名寺始,水光山色中,映照过多少经书典故,叩问过多少世道人心,期待过多少春风秋雨,而那高耸的铁塔,无论风云怎样变幻,却依然挺拔着穿透岁月的风韵。我想这就是玉泉寺的风骨,这就是玉泉寺的美之所在。
事隔多年,我现在来写玉泉寺,依然觉得宁静和温暖,依然可以按照记忆中很清晰的玉泉寺脉络来链接路径。我认为每次重温玉泉寺,就是给心灵浇一次泉水;每浇一次泉水,玉泉寺古莲的种子,就会在心里开出千瓣莲花来。我写玉泉寺不是为了怀旧,只是为了记得那个美丽的地方。我为玉泉寺写生,玉泉寺永驻心中。
(本文为湖北省作协2023-2024年度“散文湖北”获奖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