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艾丹
在信息化、智能化加速推进中,有的地方大量减少政务服务窗口,不少老年人在事项办理、政策咨询等方面遭遇“数字鸿沟”;有的地方为农民开办夜校,却因为一些课程不对农民“胃口”,最终冷清收场。为群众办实事,什么是好事实事?首先需要弄清楚、想明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是好事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不能主观臆断,不能简单化、片面化。”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工作的切入点、发力点就在哪里。不能主观臆断,正是要从“我”的视角、“我”的感受中跳出来,摆正群众的主体地位,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在做决定、谋对策时,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想问题,不能简单化、片面化。关照群众的现实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充分考虑群众的切身感受,尊重群众的真实意愿,才能把好事办进群众心里。
为何有时候一些本意是“为群众好”的事,却得不到群众的认同,甚至起反效果呢?究其原因,有的是缺乏对群众深入了解,出现好心没有办成好事的情况;有的是把自己的政绩需求,偷换成群众需求;还有的是急躁冒进,搞“一刀切”,结果是方便了自己管理,增加了群众麻烦。
从群众出发,是服务群众的基本功。它检验着是否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是否实实在在为群众解决难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是“从群众出发”的大敌。扭曲的政绩观、错位的权力观和偏差的事业观,是“从群众出发”的障碍。在调查研究上,注重真调研、调真研,发现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在政策推出上,充分征求民意,让政策推行有厚实的民意基础。在考评机制上,不搞自问自答,以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标准。
拜人民为师,才能更好地从群众出发。广大人民群众蕴藏着伟大的创造力和无穷的智慧,要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拜人民为师,从群众出发,是尊重群众、尊重实践的工作作风,更是实事求是、凝心聚力的治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