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0日

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写在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十周年之际

□ 廖志伟

阅读提要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永续利用,是湖北在国家水网建设中的基本定位。

作为国家战略水资源保障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湖北要切实扛牢源头担当,坚持把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着力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治理。

源起湖北丹江口水库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14年以来已全面通水10年,为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提供了宝贵的优质水资源。湖北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好一库碧水”谆谆嘱托,着力构建安全韧性“荆楚安澜”现代水网,全面推进以水网为基础的流域综合治理,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准确把握湖北在国家水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南水北调工程作出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为南水北调事业和国家水网建设指明方向,多次强调要“守好一库碧水”、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2023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充分发挥长江、黄河等国家重要江河干流行洪、输水、生态等综合功能”,提出“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生命线作用,用足用好东、中线一期工程供水能力,提高工程供水效益”,强调“加快完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扎实推进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

湖北位于国家水网主网区,境内长江及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等工程是国家“四横三纵”水网“主骨架、大动脉”;三峡、丹江口水利枢纽是国家骨干水网重要调蓄结点,肩负着“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特殊政治使命。湖北水资源禀赋优越,水生态环境优良,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重要生态屏障,承担着保障京津冀供水安全和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的重要责任,为国家水安全重要保障区。

十年来,超680亿立方米优质南水从丹江口水库源源不断输送北方,有效改变了受水区供水格局,改善了用水水质,提高了供水保证率。十年来,南水已由原来规划的补充水源跃升为京津冀豫多个重要城市的主力水源。十年来,累计生态补水100多亿立方米,沿线河湖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永续利用,是湖北在国家水网建设中的基本定位。

以流域综合治理为路径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水是湖北最大特点、最大省情,确保江湖安澜、碧水东流、净水北送,是湖北的使命与政治责任。

十年来,为了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长期稳定达标,湖北扛实“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重大政治责任,践行长江大保护要求,以流域综合治理为路径,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丹江口水库水质持续保持Ⅱ类标准及以上。

始终把保水质摆在压倒性的位置,守护水源生命线。着力调整库区经济结构,关闭转产规上企业561家,拆除库区网箱18.2万只、库汊围网21.9万亩,5万渔民弃渔转产。加快实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连续实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十大提质增效行动、丹江口库区水环境治理六大工程等。全面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广绿色生态农业、生态养殖,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污水处理,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廊道。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夯实水质安全基础。以水网作为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科学划定“底图单元”,实施分区分类分级管控,把丹江口库区作为“荆楚安澜”现代水网核心区域,扎实推进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十三五”以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54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稳步提升;因地制宜开展茅塔河、浪河等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和扩面提质,谋划实施库滨带综合治理工程,提升库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水源涵养能力。

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网络体系,服务保障供水安全。组织编制《湖北省水网专项规划》,加快推进碾盘山枢纽、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十堰中心城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服务保障南水北调后续水源引江补汉工程加快建设,构建稳定可靠、高效调控的水资源配置网络体系。统筹好北调水、长江补水和当地用水的关系,充分发挥已建成兴隆枢纽、引江济汉工程作用,强化区域内水资源调配,努力确保汉江中下游防洪、供水和生态安全,助力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安全。

构建“人防+技防+联防”体系,提升管水护水质效。深入推行南水北调工程河湖长制,2800名河湖长+2000多支志愿服务队,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管理保护机制。完善水文水质智慧监测体系,建设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和数字化平台,形成空、地、水三位一体防控。先后出台《湖北省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保护办法》《丹江口水利枢纽安全保卫规定》等法规,深化“河湖长+检察长+警长”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政企协作联动新模式,推进信息共享、联合巡查、综合执法,库区管护秩序不断好转。

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提供坚实水资源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水资源保障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湖北要切实扛牢源头担当,坚持把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着力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提供坚实水资源支撑。

聚焦国家战略水源安全保障,构建生态水网,保障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安全和水质安全。加快建设“荆楚安澜”现代水网,强化“四水四定”,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推进引江补汉及输水沿线补水工程等重大引调水工程,通过增强水资源调配能力、提升供水水源保障能力、巩固提升城乡供水水平、提升库区水源涵养水平等,构建稳定可靠、多源互补、高效调控的水资源配置网络体系。全力支持丹江口库区(湖北)绿色可持续发展先行区建设,以丹江口库滨带及消落带生态治理、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河流水系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开展水生态补偿机制实践,提升库区水源涵养水平。

聚焦全面提升水安全韧性,筑牢安全防线,高质量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贯彻落实《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要求,高标准编制省“十五五”水利发展规划,全力配合推进防洪规划、南水北调总体规划修编调编,落实中线一期工程竣工验收工作,为后续工程建设奠定基础。统筹好北调水、长江补水和当地用水的关系,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科学优化水工程调度,精准实施年度水量调度工作,全力保障引江济汉和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效益发挥,研究建立汉江中下游梯级联合调度机制,强化区域内水资源调配,实现汉江、丹江口在国家主网中的水资源供给体系最优化,助力提高中线工程供水保障能力。

聚焦小流域综合治理扩面提质,推动协调共治,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水系为脉络,统筹水网布局、行政边界、生态管控要求,科学确定流域综合治理单元,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完善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体制机制。立足流域内水情和发展阶段,全方位贯彻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以水定地、以水定人的要求,统筹推进水网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湖泊综合治理,实现流域区域的水资源平衡与安全。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正面清单和安全管控负面清单,探索推动将责任落实到合适的治理单元,实施分类分区分级建设和管控,推动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流域保护与发展“一盘棋”,努力实现“碧水东流、净水北送”的战略目标。

聚焦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做活“水文章”,以数字赋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水利建设。持续深化数字孪生工程先行先试项目建设成果应用,推进智慧水利及孪生水利建设,推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助力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推进省级数据归集平台建设,完善以卫星遥感、北斗、无人机等组成的“天空地水工”监测网络,实现覆盖水库、河湖、水土保持等水利对象全要素监测能力提升,为数字孪生水利“四预”提供算据,提升水利智慧化水平,为高水平防御水旱灾害、精准高效配置水资源、高标准保障城乡用水、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发挥更好的决策支持作用。

(作者系湖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

--> 2024-12-10 ——写在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十周年之际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98348.html 1 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