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0日

以渔治水还大冶湖水清鱼肥

黄石大冶湖捕鱼节现场。(湖北日报通讯员 周巍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磊

通讯员 丁元拾 刘莉娅 刘丽虹

冬日暖阳下的大冶湖,碧波万顷、候鸟翔集、绿意融融。

黄石市生态环境部门监测数据显示,大冶湖水体2019年退出劣Ⅴ类,2020年总体评价为Ⅳ类。今年以来,湖泊提升到Ⅲ类及以上水质。

作为黄石境内最大的通江湖泊,大冶湖曾因废水排放、围网投饵发生水质恶化。2017年,为扭转生态环境恶化势头,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马徐发教授团队联合当地有关部门、企业将以渔治水技术成果应用于大冶湖水生态治理,逐步将“以渔控草、以渔抑藻、以渔净水、人放天养”的想法变为现实。

—— 以渔治水 ——

帮助水生态“自我修复”

“你看这湖,就像海一样。”站在大冶湖畔,马徐发赞叹。8年前,他第一次走进大冶湖,湖底寸草不生,湖水散发着腥味。

马徐发被师生们称为“老马”。1993年,尚在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水产养殖专业就读的马徐发,对老师提出的“好水出好鱼,好鱼养好水”理念萌生浓厚兴趣。受此启发,自研究生阶段开始,他便研究将水生生物学知识应用到水环境调控,通过水生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以渔净水,好水养鱼。

2017年,由于大冶湖水质生态治理问题迫在眉睫,黄石市邀请“老马”指导治水。

这是一次艰巨的挑战。大冶湖流域面积1106平方公里,水面54.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不到2米。湖域面积大,沿线涉及大冶、阳新等多个县市区,污染源多且散。

受千年铜矿开采和人类活动影响,大冶湖湖底堆积大量底泥,若按一般治污解决思路,需要先完成湖底清淤。“老马”实地考察发现,这套“外科式”方案虽然见效快,但投入成本高且清理出的淤泥无处堆积,难度太大。

老马团队选择以渔治水的生态渔业发展思路,通过“以渔控草、以渔抑藻、以渔净水、人放天养”来修复湖泊水生态系统功能,针对性地恢复湖泊生物多样性,帮助水生生态系统增强“自我修复”能力。

马徐发解释:“鱼类是水生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鱼的种类、数量和种群结构特征决定了生态系统是否健康。把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搭配好,能够对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产生极大促进作用。”

根据这一思路,黄石提出湖区治理“三步走”:第一阶段以水环境治理为主,切断污染源;第二阶段推进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并重,主要通过鱼类放养和水草种植来实现;第三阶段重点实现水生态稳定,优化调整鱼类结构。

—— 拆除围网 ——

让湖泊自由呼吸

然而,这一“内调式”方案实施难度也不小:只要控源减污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让湖泊生态进一步受损。

在黄石华侨城恐龙奇域度假区不远处,一艘老旧的船静静停靠在大冶湖边,这里是“老马”的指挥部和宿舍。过去8年间,这处水上专家工作站累计迎来近百名华中农业大学的师生。

马徐发仔细观察浅水处一块被绿藻和螺蛳附着的石头。他说,别看两个“小家伙”不起眼,它们可是淡水生态系统中重要一环,对促进泥水界面的物质交换和水体的自净,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早年间的大冶湖是另一番景象。作为沿湖渔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大冶湖沿线22个行政村、3600多名渔民在大冶湖密布围网,投肥养殖草鱼、青鱼等,水质变差、鱼种退化,加速水草、虾、螺等野生资源消失。

“老马”团队开出的第一张“处方单”:控源。2017年,黄石市大冶湖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获得大冶湖特许经营权,通过征收补偿、渔民安置、利益分红等措施,陆续与沿线村及渔民签订拆除协议,至2020年全部拆除大冶湖6.2万亩养殖围网。

随着围网被拆,大冶湖生态养殖确定以投放鲢、鳙等净化水质的生态鱼苗为主要鱼种,不断增加大冶湖水生物多样性,并针对湖泊水文情况,创新水生植被恢复理念,栽种苦草、睡莲等水生植被,恢复水生植被7000亩。

黄石市大冶湖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经理尹力强介绍,湖区按照“科学放养、适度捕捞”思路,建立“两次放苗一次捕捞,多放少捕,捕大留小”工作机制,彻底扭转大冶湖过去掠夺式渔业经营的局面。

—— 向大冶湖排水 ——

不再是糊涂账

从大冶湖兴隆咀湖堤拾级而上,一条长5公里的步道蜿蜒伸展。湖堤侧面是成排的粉黛乱子草,迎风起舞。湖堤之下则是由若干个大小水池、沟渠及绿植构成的湿地公园。

黄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是黄石经济开发区·铁山区连通大冶湖的一个排口。近年来,区里投资近3亿元打造了这处集堤防加固、水生态修复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廊道,对湿地公园起到“二次净化”的作用。

马徐发调查发现,近年来,随着黄石城市建设发展重心逐步由环磁湖转向环大冶湖,环大冶湖已形成大冶、阳新等5个县市区包围之势,成为名副其实的城中湖,“要实现以渔治水,必须各方形成合力。”

从2021年起,在黄石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的推动下,沿大冶湖5个县市区签订大冶湖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确定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出资,共同设立不低于2700万元的补偿资金。每年底,根据各地水环境质量、森林生态和用水总量控制等情况对补偿资金进行核算,成绩突出者可分配到更多奖励资金,后进者则难以足额领回资金。

为确保各地对考核结果心服口服,黄石在大冶湖各排口设立水质监测点,由第三方公司负责运营并提供每日水质数据。

铁金港北起黄石市铁山区铁贺大道,南至七里湖,经铁山区、大冶市两地后流入大冶湖。10月21日,在大冶市铁金港自动监测点,结果显示水质达Ⅲ类。目前,大冶湖沿线布控24个点位,实现各地排放由数据说话,“向大冶湖排水,不再是一笔糊涂账。”

马徐发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早年他和学生以湖为家、风餐露宿,在湖岸上植芦苇,在水下种水草。这几年,各地沿湖大兴绿化,建设生态修复湿地。

今年,黄石全面实施环大冶湖绿色生态廊道和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加速推进林地增补、岸线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等工作,复绿面积约65万平方米,为大冶湖镶上一条“绿腰带”。

—— 人放天养 ——

鱼类从27种提升到66种

11月29日,大冶湖,十几只渔船开始“拦、赶”作业,为集中捕捞做准备。去年12月23日,黄石举办首届大冶湖捕鱼节,每天捕捞量达10万至20万斤。

围绕一湖清水,大冶湖正形成生态效益优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格局。

今年10月,黄石“人放天养”,在大冶湖投放的300万只“八月膏”长腿蟹集中上市。这种螃蟹在水质清澈、水草丰茂的天然环境下生长,以藻类、昆虫、鱼虾等为食,其“鲜甜香嫩”的独特肉质口感迅速赢得消费者青睐。

马徐发说,河蟹作为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被看作水体清洁工。河蟹在湖泊沿岸水草区的适度扰动可以加快营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增加生物多样性。

经过8年生态养殖渔业的实践,大冶湖周边的百姓成为受益者,也成为马徐发团队“以渔控草、以渔抑藻、以渔净水、人放天养”想法的坚定支持者。

黄石开发区·铁山区太子镇村民陈前进是众多退养渔民中的一员。几年前,他拆掉围栏,进入大冶湖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上班,成为一名护湖员,参与恢复水生植被、增殖螺蚌类软体动物及渔业执法。他说,一批护湖员上班领工资,每年开网捕捞后,村里也能获得分红。

黄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超群表示,目前大冶湖鱼类从27种提升到66种,大型底栖动物从20多种增加到40多种,水生高等植物恢复到36种。去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25.64万吨,渔业总产值66.71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6.96%,渔业已发展成为大农业的支柱产业。

黄石市东楚体育集团总经理王兴说,8年间,黄石在大冶湖举办首届湖北矿博会、湖北省运会、动力冲浪板中国公开赛(世界杯中国)等活动,奥体中心、科创中心等重大项目在大冶湖核心区落地。

随着环大冶湖绿色生态廊道和绿化景观提升工程的完工,该市将进行大冶湖生态旅游,文化、养老地产开发,水上赛事、水上游乐、航运经营,文化交流活动策划及大冶湖周边的开发,持续释放大冶湖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引导湖区渔民转业转产。

--> 2024-12-10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98335.html 1 以渔治水还大冶湖水清鱼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