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文娟 左晨 胡祎 刘宇 通讯员 张启山
12月8日10时40分,G6803次列车从荆门西站缓缓驶出,向荆州方向奔驰,93分钟后,抵达汉口站。随着荆荆高铁正式通车,“九省通衢”的湖北迎来历史性时刻——17个市州实现“市市通高铁”,湖北内陆开放高地进一步延展。
“187、283、335、350!”高铁疾驰在冬日的江汉平原。49岁的杨毅拿起手机,向远在湖南老家的许克亮分享了这一喜讯。
杨毅和许克亮,有一个共同身份:高铁线路总体设计负责人。杨毅是荆荆高铁的设计者,荆荆高铁是江汉平原腹地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许克亮是武广高铁的设计者,武广高铁2009年开通运营,是中国第一批时速350公里的高铁。
从2009年武广高铁开通运营,到2024年荆荆高铁跑起来,15年,历史长河的一瞬间,却见证了中国高铁的发展奇迹:从无到有,再到运营里程4.6万公里的高铁网,实现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飞跃。
列车飞驰,窗外风景快速掠过,车厢内一片宁静,乘客们坐在舒适的车厢小憩、观影、聊天。望着这一幕,杨毅非常自豪。“荆荆高铁全长77公里,不到一年就完成设计工作,背后是中国高铁技术的进步,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杨毅说,凭借无人机、北斗、倾斜摄影等技术,荆荆高铁全面采用智能化勘测技术,设计人员无需跋山涉水,就能快速获取数据。更高的设计标准、更平稳的轨道结构,让旅客乘坐更加舒适。
今天,一条高铁的开通,早已不是稀奇事。“但这在中国高铁建设之初,是不可想象的。”许克亮说。
许克亮时常想起“总设计师之叹”。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乘坐时速达200公里的新干线时感叹,“就是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当时中国的绿皮车时速只有几十公里,与新干线是天壤之别。”让中国有自己的高铁,就此扎根许克亮心中。
20世纪80年代,中国将目光投向高速铁路,开始着手研究。
2004年,国家批复启动武广高铁建设项目,由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铁四院”)负责线路勘察设计,43岁的许克亮被任命为武广高铁总设计师,29岁的杨毅成为武广高铁汨罗至岳阳勘测技术队队长,两个人的工作在此交汇。
武广高铁全长超过1000公里,跨越平原、山区、丘陵等各类地形,复杂程度位居世界前列。当时有外国专家放话:中国不可能在四年半内自主建成武广高铁,就算建成了,也是豆腐渣工程。
“让列车跑起来,让中国跑起来,是我们这代人的梦想和使命。”许克亮不信邪,带领40多个专业团队开展了上千个专题研究。有一次,为验证一组隧道参数,他和同事不眠不休地干了四天三夜。
2009年上半年,武广高铁武汉至咸宁段试跑,速度达到250公里/小时。那是许克亮第一次乘坐高铁:“当时不舍得坐下来啊,只想站在车中间,双手不扶,看看到底是什么感觉。”
又快又稳!如今的荆荆高铁也是如此。无砟轨道预埋光纤传感器,每当有列车经过时,轨道服役状态实时回传到监控中心,一目了然。
11时许,列车掠过荆州站。杨毅说,荆州站为既有汉宜铁路的重要站点,荆荆高铁引入时更换了荆州站60%的道岔及相关股道,并更新了荆州站的“大脑”——信号控制系统。
接过前辈接力棒,杨毅先后负责杭长高铁、沪杭高铁等设计工作,这些都是350公里的时速。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突破16万公里,其中高铁超4.6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
“以前是我们去参观国外铁路,现在外国人纷纷来参观我们的铁路。”许克亮自豪地说,“这离不开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
从参观到被参观,“中国标准”成为全球高铁建设的参考坐标。在高铁领域,国际铁路联盟的全部13项系统级国际标准都由中国铁路主持制定。许克亮和杨毅所在的铁四院,也成长为我国高铁标准规范的主要编订者,设计建成了60多条高铁共计1.6万公里,超过全国投入运营高铁的三分之一。
12时13分,列车到达汉口站。杨毅马不停蹄奔赴下一站,他将前往昆明参加老成昆铁路改造升级项目,这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干线铁路之一,被联合国称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可以想见,当列车奔驰之时,又将给无数老百姓的出行带来便利,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驰骋。”杨毅憧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