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动力。以城留人、以产聚人,我省以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为切入点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按照“聚人、安居、兴业、循环”的总体思路,推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当前,我省不少城镇“人口回流、产业回迁”,人口与产业“双向奔赴”,城镇尽显活力。
初冬时节,枝江城区滨江景色怡人,沿江大道由西向东串起老城区住宅、码头、新江景住宅、城市客厅、学校……枝江把城区作为新型城镇化重要载体,提升城镇产业和人口承载力。
综合实施民生支持政策,打好组合拳,自去年8月以来,枝江市城区常住人口增长1.05万人,达到22.16万人,城镇化率提升1.17%。
枝江,何以以城留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枝江“新市民”王祖正的七口之家,从他们的幸福生活中窥见一二。
购物、读书、就医都更方便了
早上7点,七口之家的“顶梁柱”王祖正早早醒来,下楼买回了一家人的早点。吃过早餐后,王祖正和儿子王博文一起,送大孙子到离家不远的实验小学上学。
“小孩读书挺方便的,学校就在小区旁边,只需步行几分钟就能到。”王博文说,“现在住在城区,一家人购物、读书、就医都更方便了。”
王祖正今年54岁,是顾家店镇同济垸村人。为谋生计,早些年带着儿子在广东一带做家装木工活。漂泊中,两人既是父子也是师徒,随着儿子逐渐到了“奔婚”的年龄,他们便决心回到枝江安家。2018年,父子俩拿出这几年做木工攒下的积蓄,以57万元的价格购置了一套125平方米的商品房,一家人进了城,成了“新枝江人”。
返乡几年的辛苦打拼,父子俩成为枝江几家装修公司内抢手的木工师傅,生活蒸蒸日上。白天,王祖正与儿子凭手艺在施工地干活,儿媳在三宁化工做化验员,老伴卞于香则成了稳定后方的大功臣,带孙子、做家务一肩挑,一家人也渐渐适应了在城区生活工作的习惯和节奏。
享受24万元惠民补贴换大房
去年1月,家里又添人丁,双胞胎孙子出生。一家七口人,让原本还算宽敞的住房变得拥挤。父子俩经过商量,决定换购一套新的大四房。但是,房子越大,意味着需要的资金就越多,父子俩顿时感受到了经济压力。
“当时买房子是刚需。”王祖正说,“现在人多了,需要改善居住条件,家里实在住不下了。”
引人聚人,就要让进城的人有房住。2023年以来,枝江成为湖北省“双集中”试点县市,先行探索县域就地城镇化新路径,着力解决“产业不集约、城镇不集中、人口不集聚”问题。枝江在“以房安人”上做足文章,对农业转移人口、外来人员、二孩三孩家庭等群体,在城区购房给予6万元一次性补贴,二孩三孩家庭可叠加享受政策。
“现在政府有优惠政策,有三孩补贴,还有农村户口补贴。我们选购了一套148平方米的新房,享受了总计24万元惠民补贴。没想到总价60多万元的房子能优惠这么多!”王祖正说,这些补贴对普通家庭而言,是实实在在的福利,这让父子俩大松一口气。
据悉,自购房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枝江市新建商品房销售1375套,同比上升31.33%;其中兑现购房奖补的商品房823套,累计兑现金额5688万元。
在枝江,有很多农民和王祖正一家一样,进入非农产业,开启城市化生活。枝江不仅利用一系列政策,解决进城务工人群在就业、培训、子女上学、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还保留农民工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有“根”有“本”,保障生活。
进城安新家,农村地不闲。王祖正告诉记者,自己家的7亩地都流转给了合作社,一年还能有将近3000元的流转租金收入。农村的房子还保留着,家里的老人在家喂猪、喂鸡,种点菜还可以补贴家用。
憧憬未来,王祖正满是期待。“自己现在还干得动,打算再多干几年,多为子孙存点钱!”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枝江频道 作者 朱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