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
黄汉权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阅读提要
■内陆开放既是内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内陆开放有着巨大的机遇,有助于拓展内陆地区发展空间,有助于提升内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湖北需要充分发挥全国经济地理中心、长江黄金水道和南北大通道中心枢纽地位,加快建设新时代“九州通衢”,通过建通道、搭平台、释活力、优环境,将区位和既有平台优势转化为开放发展胜势。
打开内陆开放的“空中出海口”
提升湖北乃至中部地区对外开放能级
记者:花湖国际机场现在是湖北的一张名片。从全球全国看,花湖国际机场的建成投运对湖北乃至中部地区的开放型经济有何影响?如何借助这一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的国际化发展?
黄汉权:近年来,湖北在已有交通优势基础上,建成鄂州花湖国际机场,货运吞吐量和国际航线数量均居全国前列,正在打开内陆开放的“空中出海口”,将为湖北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作出重要贡献。
从国内影响看,花湖国际机场紧邻长江黄金水道,地处华中之“中”,在1000公里半径的1.5小时飞行圈内,覆盖全国90%的经济总量、80%人口和全国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其全国中心枢纽地位,将为湖北融入国内大市场、促进国内开放合作、打造全国重要枢纽经济中心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从国际影响看,花湖国际机场已开通多条国际货运航线,覆盖多个国家和地区,初步构建了辐射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的国际航线网络。这种国际化物流枢纽功能,将推动湖北和中部地区更好地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提升区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利用这一优势,湖北要深化对外经贸合作,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
推动“湖北造”全面走出去。湖北拥有众多知名的桥梁、铁路、建筑、水利等大型工程建筑企业,在国内基建投资空间缩窄的背景下,可以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湖北工程装备输出向高质量装备和技术、标准、品牌全面输出转变,提升中国工程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围绕科技研发、加工制造、农业产业、资源利用等领域,培育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推动鄂企抱团出海、集聚发展,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加征关税影响,提升相关领域国际竞争力,打造内陆腹地链接全球的重要支撑平台。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继续培育优势产业,加快通道建设,实现经贸“优进优出”,继续实施“千企百展出海拓市场”行动,拓展投资合作领域,推动湖北经济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和更高水平上开放发展。依托枢纽优势,强化本地跨国企业组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吸引国内外企业建立研发、生产、组装、物流、销售基地和结算中心,协同海外市场构建安全可控的跨国供应链,助推湖北和中部地区更好参与全球供应链分工,提升湖北乃至中部地区对外开放能级。
摆脱传统角色束缚
内陆开放的三大机遇和机遇的三大特点
记者:历史地看,我国对外开放是从建立沿海经济特区到沿边、沿江、内陆地区由东及西渐次展开的。为什么说我们现在可以把内陆开放视为新的机遇?这种机遇的特点是什么?
黄汉权: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内陆开放作为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点方向,对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完善国家区域战略布局都具有重大意义。
对于内陆地区来说,内陆开放有着巨大的机遇。
一是有助于拓展内陆地区发展空间。长期以来,受交通不便利、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发育不足等因素影响,部分内陆地区过去只是充当沿海发达地区的初级产品或原料供应基地的角色,还有部分地区尽管成为独立发展单元,产业链相对完整,但自身市场空间有限,进入东部地区市场缺乏竞争力。通过开放内陆地区,可以打破地理限制,在更大范围内吸引投资和配置资源,打开内陆市场发展空间。
二是有助于提升内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内陆省份通过依托中欧班列、陆海联运、空中丝路等,加快开放通道建设,推动高水平开放,不仅有利于引进科技、投资和人才,还能推动更多传统优势产品和品牌走出去,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是有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之初,沿海相较内陆最大的优势就是处于开放前沿,而内陆地区通过加快开放通道建设,逐渐拥有了比较好的开放条件,进而吸引产业和资源集聚,这必将带来内陆地区经济快速跃升,与沿海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将逐步缩小。
内陆开放背后的机遇主要有三大特点。
其一,系列政策含金量高。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以及优化生产力布局等相关政策落实落地,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正在进一步向内陆地区倾斜。
其二,耦合内陆发展阶段和需求。近年来,内陆地区经济发展迅速,陆续涌现了一批现代化工业城市,正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从发达地区发展经验看,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开放。可以说,内陆开放适逢其时,高水平开放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
其三,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内陆开放既是内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在此过程中,各地政府以大通道、大产业、大物流为主要抓手,以大项目、大平台为核心载体,发挥国内外经营主体的主导作用,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助力各类经营主体更好地“引进来”和“走出去”。
建通道、搭平台、释活力、优环境
把区位和平台优势转化为开放发展胜势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湖北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勇于探索。”湖北应该如何进一步提升开放能级水平,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支撑?
黄汉权:尽管湖北“不沿海”“不临边”,但湖北境内高速铁路织密成网,黄金水道通江达海,空中丝路畅达全球,湖北需要充分发挥全国经济地理中心、长江黄金水道和南北大通道中心枢纽地位,加快建设新时代“九州通衢”,通过建通道、搭平台、释活力、优环境,把区位和既有平台优势转化为开放发展胜势,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坚实支撑。
“建通道”就是要构建高效率开放大通道。推动花湖国际机场与天河机场携手构建城市群、都市圈中独一无二的航空客货运双枢纽,打造服务全球国际贸易的航空货运大通道。不断提高黄金水道能级,让黄金水道释放“黄金效益”。完善中欧班列境外通道网络,参与构建亚欧大陆物流新通道。依托南北大动脉,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
“搭平台”就是要搭建高水平开放平台。提升湖北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战略能级,强化中德、中法、中日等国际产业园区开放功能,积极争取增设综保区、国家级高新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提升口岸通道发展能级,提高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及与本地产业需求匹配度,提升重点港口“通江达海”“江海联运”能力。
“释活力”就是要释放产业外向发展活力。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开放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巩固提升传统外贸业态,注重培育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推动对外贸易提质增效。
“优环境”就是要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探索陆上贸易规则,创新探索数字贸易规则体系。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全链条公平竞争审查系统,持续优化“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机制,优化外商投资管理、服务机制,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积极开展跨境贸易安全与便利化合作。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突破“卡脖子”问题,增强供应链弹性
记者: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开放的、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湖北如何吸引外资、跨国企业参与到国内经济循环活动中来,不断提升产业链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
黄汉权:对湖北来讲,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是有望突破万亿的主导产业,要围绕重点产业吸引外资、促进国际合作,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一般而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目标包括产业链生态完善、产业创新引领力强、产业链安全韧性足、产业链循环畅通、产业可持续发展等。
从完善产业链生态看,一方面要发挥主导产业跨国企业作用,吸引外资企业参与共建产业链;另一方面,通过创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持续加强外商投资保护,提高投资运营便利化水平,有效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持续完善产业生态。
从提升产业创新引领力看,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创新前沿领域还存在短板,不少关键环节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需要依托湖北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和中德、中法、中日等国际产业园区,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维度开放合作,在前沿领域技术孵化、多元化投入、早期市场培育和产业生态营造等方面共同部署创新链,推动形成良好创新生态,打造相关产业全球创新高地。
从提高产业链安全韧性看,湖北部分主导产业的一些环节还存在供应链风险隐患,核心零部件和原材料对国外依赖度较高。摆脱外部压力,需要“练好内功”,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同时,多渠道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东盟、中东、墨西哥等“第三地带”曲线进口,增强供应链弹性。
从畅通产业链循环看,产业国际国内产销循环是产业链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要围绕重点产业,依托湖北自贸试验区等高水平开放平台,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培育一批主导全球市场资源配置的链主企业,创新“出海”模式,推动从输出产品向布局产业链转型,更加主动、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协作。
从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看,要围绕主导产业,加强绿色技术合作,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外方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加强绿色标准与合格评定国际合作,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修订,推动与主要贸易伙伴在碳足迹等规则方面衔接互认。
以“用”为导向踢好“临门一脚”
加快打造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
记者:前不久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首次设置主宾国和主宾省,湖北是本届链博会唯一的主宾省。从一些参展的代表性鄂企来看,很注重供应链的安全性。2024版《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也显示,2023年以来,主要的经济体越来越重视供应链的韧性问题。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湖北如何抓住机遇,更好地参与全球供应链分工,提升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黄汉权:当前,全球供应链作为连接生产、分配、消费的关键环节,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重构与变革。这不仅将推动全球产业链优化,也将对全球供应链形成巨大冲击。
湖北首先应抓住新一轮科技变革下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带来的机遇。以“用”为导向,聚焦光电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重大技术需求,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攻关,踢好关键技术产业化“临门一脚”,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做强做优“51020”现代产业集群,加快打造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
畅通湖北参与国际国内循环的堵点卡点。对内应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的协同联通发展,更好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沿江高铁、三峡水运新通道、荆汉运河等重大项目。对外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主动对接新亚欧大陆桥、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分工。
引领中部地区协同发展。湖北可以通过做强武汉、襄阳、宜荆荆三大都市圈,加强与中部兄弟省份协作联动,加快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产业备份基地,推动中部地区各省相互借力、优势互补,逐步构建起跨省协同的产业生态圈,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
打造长江黄金水道供应链组织中心。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充分发挥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优势,建强湖北自贸试验区、花湖国际机场、国家级园区等开放平台,强化交通市场枢纽功能,搭建多个供应链平台,围绕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培育一批供应链链主企业,整合和组织国内外、上下游资源,推动企业降本增效,提升长江经济带产业集群竞争力,增强产业韧性。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双双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