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农新瑜 陈熹
“嘉卉芬芳,坛下成蹊,德重一方人共仰;莹辉璀璨,域中立说,才高八斗誉长存。”
11月30日,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教育家、诗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天津举行。
11月24日,叶嘉莹先生逝世,享年100岁。连日来,海内外各界人士纷纷撰文写诗,怀念这位当代诗词大家、备受广大读者和诗词爱好者喜爱的传统文化传播者。
她一生都在坚持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她将古典诗词的美好留在现代。
传奇一生只为诗
叶嘉莹的诗词人生开启于年幼时。
1924年,她出生于北京一座四合院,11岁时,跟着伯父叶廷乂学作诗。在这祖屋里,她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敏锐地捕捉世界的诗意。她曾在一年秋天写下一首七绝小诗:记得年时花满庭,枝梢时见度流萤。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后,遇见了影响自己一生的老师顾随,深入地学习和传承古典诗词文化。
1948年,叶嘉莹随丈夫到台湾,开始了“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的生活。后来她迁居加拿大温哥华,受聘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担任终身教授。哈佛、耶鲁等上百所高校都留下过她讲课的身影。
1979年,叶嘉莹终于实现了回国教书的愿望,到南开讲学。此后,她每年利用假期回国授课,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巡回讲学,举行古典诗词专题讲演数百场。
2015年,叶嘉莹回国定居,南开大学为她兴建了一座集教学、科研、办公、生活于一体的小楼,取名“迦陵学舍”,她在这里继续从事诗词研究与教学,直至90多岁,还在坚持上课。她先后捐献了3568万元,设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永言学术基金”“迦陵基金”,以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与传承发展事业,这几乎是她全部的个人财产。
在长达一个世纪的生命旅程中,叶嘉莹书写着、守护着、传递着中华民族的璀璨瑰宝。
诗词,也支撑着她度过了人生中那些极为痛苦的时刻。叶嘉莹一生命途多舛,17岁时丧母,52岁时丧女,几经人伦之痛。回忆女儿遭遇车祸时,她曾觉“晴天霹雳”“上天要惩罚我”。她在悲怆中,写下《哭母诗八首》《哭女诗十首》。然而,晚年讲述这些死亡时,叶嘉莹显得异常平静。
“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87岁那年,叶嘉莹在一本书的结语中写道。
叶嘉莹用生命诠释着她对诗词的挚爱,她多次表示,“生命的感发”是她研究古典诗词的核心,也是她“终身热爱诗词,虽至老而此心不改的重要原因”。
“几千年过来,整个大环境都变了,我们不太可能真正找到唐宋时自然风景的样子。我们用什么方式可以找到这个时代所谓的唐和宋?透过这些片段以及自然景色四季的变化,我们多多少少可以复习那个时候的状态。”叶嘉莹晚年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导演陈传兴这样解读古典诗词的意义。
“诗教”逐渐回归
无数人因为叶嘉莹,走入古典诗词的世界。
作家白先勇称“叶先生是引导我进入中国诗词殿堂的人”。“叶嘉莹让古典诗词重回现代人的生活,深深影响了几代人。”许多网友这样留言。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古诗词在新的传播环境中焕发新生,不断掀起热潮。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段维认为,叶嘉莹先生的孜孜努力,以及近年来大量诗词类节目的热播、诗词类图书的出版,有力促进了中华传统“诗教”的回归,令人欣喜。
叶嘉莹先生本身兼具诗人、学者、教师三重身份,她曾自述“我首先是一个老师,其次才是学者,最后才是诗人”,她自谦道:“在创作的道路上,我没有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诗人,在研究的道路上,我也没有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学者,那是因为我在这两条道路上,都没有做出全身心的投入。但是在教学的道路上,虽然我也未必是一个很好的教师,但我却确确实实为教学工作,投入了我大部分的时间和生命。”
而叶嘉莹先生最重视的,是启蒙教育。她认为诗歌教育应从孩提时代开始,坚信其可以让孩子一生受益。如孔子所说,学诗不但可以识别名物、丰富见闻,让孩子在初识自然名物时天然具有诗性的眼光,而且可以拓展、加深人际关系,潜移默化地培养高贵的道德情操,让孩子成长为一个自足的个体。
叶嘉莹先生逝世,再次引发人们对“诗教”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的传统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在《论语》中就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诗》,无以言”。诗歌,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人的心灵进行陶冶,使心灵得以净化,得以丰润和提升。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吟诗甚至要早于识字。“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认为诗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可见其作用之大。”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樊星说。
段维表示,中国传统“诗教”意义重大,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饱受诗词浸染的结果。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可以用诗为自己的人生赋能——从杜甫诗中学会家国情怀,从苏东坡诗词中学会豁达开朗,从文天祥诗词中学会坚强不屈……“叶嘉莹先生身世坎坷,半生漂泊,她说过,如果没有诗词的支撑,不可能活下来,更不可能活得如此美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在积极参与叶嘉莹先生发起推行的“诗教润乡土”活动,助力诗词文化在乡村孩子中传播。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诗歌委员会执行主任王宜振认为,开展诗教有利于呵护儿童童年的梦想,有利于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必要大力开展诗歌教育,让诗歌进入广大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
诗词图书热在当下
《给孩子的古诗词》《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论苏轼词》《叶嘉莹说杜甫诗》……连日来,叶嘉莹先生的相关著作和书籍被摆上了各大书店的醒目位置。
“叶嘉莹先生逝世显然引发了一轮新的诗词图书热,但实际上,大众对于诗词的喜爱和重视从未断过,今天的诗词热,其实也是近年来国家重视传统文化、读书氛围日积月累的结果。”诗词研究者、湖北省作协会员、畅销书《唐诗江湖》作者张文龙表示。
张文龙认为,叶嘉莹先生等诗词大家的影响和引领,以及《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电视综艺节目的热播,各网络平台上知识付费课程的推广,还有互联网新媒体上盛行的诗词潮流,都对古诗词在广大受众间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不少出版社推出的诗词普及、鉴赏类图书备受读者青睐。2017年以来,中华书局推出的由央视栏目组、“诗词中国”组委会编写的《中国诗词大会》同名图书,一直热销不衰。去年,著名学者马未都的《马未都讲宋词》在北京的新书发布会上,仅仅上线直播10分钟即热销1.2万册,刷新诗歌类图书首发销量纪录;青岛出版集团推出的《混知漫画小学必背诗词》,上线短短2个小时就销售了1万余套。
不少知名作家也投身古诗词鉴赏领域,写出了大量的诗词类畅销书。蒙曼的《四时之诗》,郦波的《情诗简史》,康震的《康震讲诗词经典》,邵毅平的《诗骚百句》,陈尚君的《唐诗求是》等,均属于学者普及型图书,既保证专业性,又兼顾了趣味性;《六神磊磊读唐诗》《唐诗的碎片》《唐朝诗人的乐游人生》等,则是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以现代视角“趣读”诗词的可读作品;而著名作家张炜的《唐代五诗人》、李修文的《诗来见我》、张执浩的《不如读诗》《传告后代人》等,是作家深入研读古典诗人、诗史,走进中国古代诗人生命状态的深度之作。
当然,面对日益火爆的诗词类图书,业内人士也提醒,读者在选购时需要留心和甄别。“因为诗词普及的门槛比较低,谁都可以做。有不少普及读物文字错漏百出,采用的故事也都是道听途说,甚至杜撰而来。”张文龙提醒,读者应尽量选择学者编写的图书,他们的材料、解读都较为严谨扎实,采用的故事也都有正史作为依据。
让更多现代人爱上古诗词
“诗词世界”,是一个拥有200多万粉丝的头部诗词公众号。近日,该平台发布的怀念叶嘉莹的系列文章,引来大量阅读和网友留言。
“为什么这么多人怀念叶先生?我想除了与她在诗词研究、创作、教学方面的卓著贡献外,还与她将一生心血财富都奉献给了诗词有关。她的一生启示我们,诗词是真的可以融入我们的心灵和生活,融入我们的血肉,与我们互相成就的。”“诗词世界”总编、作家魏无忌说。
“把不懂诗的人接到诗里来”。叶嘉莹先生一生的执着努力,让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年轻人爱上了古诗词。
“我们希望更多的现代人爱上古诗词。”魏无忌说。
段维教授则表示,传统诗词的形式是“旧的”,但这不妨碍用这种旧的形式来反映当代人的崭新生活。不仅是我们当下生活中的山水田园可以进入诗词,就是物理化学、工业制造、科技创新等方面同样可以进入诗词。比如数学家丘成桐先生就写了大量的数学专业诗词,他曾写过一首词《清平乐》:“方程数字,都说平生意。物象星河留人醉,黑洞思量无寐。依约往事难留,恰如代序春秋。豪杰不知何去,大江依旧东流。”妙趣十足,十分耐人寻味。
诗词研究者、湖北省作协会员甘绍群则表示,古诗词的语言与内涵,与现代生活有一定的距离,需要通过一定的转化才能让现代人更好理解,“近年来很多电视节目通过画中有诗、演唱古诗词、场景再现等方式,带领人们穿越到古代场景中,以虚拟方式与古人进行对话。这样的融入就特别好。”
“在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等,用古诗词来庆祝和寄托情感,往往胜过物质的东西。在游览名胜古迹时,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吟诵相关古诗词,可以深化我们的情绪价值……”段维表示,让传统的古诗词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不仅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诗意与文采。他建议,中小学生们在学校学习之余,可以多多参加古诗词朗诵、诗词创作比赛等活动,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成人也可以通过参加诗词鉴赏课程、线上诗词社群等方式,持续提升自己的诗词素养。
古典诗词荐读书单
《唐诗小札》
这是著名古典文学专家、诗人刘逸生编写的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唐诗入门读物。全书精选唐诗108首,选诗眼光独到,解诗深入浅出,文笔优美,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趣味性,尽显唐诗的精微,读来余味无穷。该书于1961年出版,面世即风靡大江南北,数十年来多次再版,长盛不衰,影响了几代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知。
《唐宋词选择》
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俞平伯先生的《唐宋词选择》,共选录唐宋词二百五十一首,分三卷,详加注释,将词中真义尽数挖掘,兼及作者情况与时代的背景,使读者对词的了解更深一层,对词的品评更进一步。
《唐宋名家词选》
词学大师龙榆生长期研治唐宋词的结晶,是其词学著作中的代表作之一,被公认为研读唐宋词的书目。
《人间词话》
王国维的代表作,以传统词话的形式,融合西方哲学、文学和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了精彩而独到的点评。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顾随学术研究与学术普及的巅峰之作,感悟中国诗词的大境界,阐发中国古代传统的大智慧。
《古诗源》
清代沈德潜所编的一部唐以前的诗歌选集,收录了先秦至隋各个时代的诗歌。
《唐诗三百首》
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唐诗选集,选诗三百一十首,基本上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乐府等诗体编排,所选多为描写生活琐事、个人情怀之作,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风貌,其中有不少是唐诗中的名篇。原书有注释,专注典故;还有评点,指点作法,说明作意,品评工拙。该书原本是为童蒙学习诗歌而编的家塾课本,但因编者汲取了《千家诗》易于成诵的优点,此书问世不久就“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被视为唐诗入门读物的首选,一直影响至今。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于1983年首创文学鉴赏工具书形式,一经推出后广受读者好评,成为经典品牌。该书共收录唐代196位诗人的诗作1105篇,对每一首诗附有一篇赏析文章,另外还附有有关唐诗字画作品、附录有诗人小传、诗人年表等资料。
《宋词鉴赏辞典》
全书共收录宋词名篇1200余篇,各种艺术风格流派词作兼收并蓄,较全面地展现了宋词豪迈风流、雅俗共赏的艺术风姿,以期为广大古典文学爱好者领略美好的宋代文学提供帮助。
《叶嘉莹说诗词之美》
本书是叶嘉莹人生经历和诗词讲评的精华版本,开篇从她九十岁时回忆人生重要节点讲起,到她的诗词理想,带读者感受诗词的精神力量。
《诗经译注》
该书将诗三百零五篇完整地介绍给读者,除原诗外,每首诗包括题解、注释和译文三部分。注释浅显易懂,生疏字词皆有注音,并以华美的笔致将原文准确流畅地翻译为新诗,逐句对译,便于比照原文。此书是著名学者程俊英教授发挥多年治诗经所得,博采古今诸《诗经》注家之长,于85岁高龄之际出版。
《美学散步》
由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宗白华创作,是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诗论”部分探讨了诗歌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的作品,将唐诗课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整理,并增加了新的内容和知识点,包含对唐代经典诗词的赏析以及对李白、杜甫等诗人的讲解。
《诗来见我》
作家李修文以自己的风格与角度解读中国古诗词,以自身的真性情体味古人心意。书中聚焦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元稹等人的世界,写他们人在江湖的无奈与感叹,写他们犹在笼中的挣扎与艰辛。同时,让古代诗人与当代生活交错,描写了一个又一个实实在在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