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光正
通讯员 施孟含 吕俊磊
11月20日上午,武汉市汉阳区芳草社工彭芳、何英来到残障人士张先生家,带他去武汉亚心总医院看病。取号、问诊、做各种检查、找医生开处方、缴费、拿药,忙了一上午,她们把张先生送回家已到13时。14时30分,她们又如约来到汉阳的熊女士家,带她去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看病、拿药。17时许,她们将患者送到家,这一天的工作才算忙完。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以老年人为代表的群体就医不便问题日益凸显。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陪同老人就医的部分社工、志愿者、职业陪诊师,感受陪诊服务背后的汩汩暖意,也聆听来自多方的期待和呼声。
陪诊服务帮助困难家庭患者
武汉市汉阳区重病重残的独居、空巢老人近2000人,去年以来,汉阳区探索推行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包括助医陪诊、特药配送、代步助行、心理支持等。
汉阳区永丰街道黄金口岸社区的独居老人、低保对象陈婆婆患有多种疾病,每月要去4家不同医院就医,每一趟往返都要3个小时以上。一直以来,老人最担心的就是去看病。一年多来,陈婆婆在社区和社工的帮扶下,来来往往跑了近20趟,全然没有了孤身一人的担心。更让老人意外的是,社工还主动与医院、医保部门沟通,通过代办各类手续,将4家医院整合成2家医院,减轻陈婆婆的就医负担。
在潜江市,江汉义工志愿服务中心爱心陪诊志愿服务队的义工们每天在湖北江汉油田总医院“上岗”。队长刘文庆说,每天早上7点半他就到医院,安排义工们在大厅、检验科等各处守候,看到独自前来看病的高龄老人、残障人士等,主动迎一步、问一句、扶一把、陪一程。这看似不起眼的举手之劳,如今已成为老人们看病不可或缺的依靠。
老人、异地就医人群青睐陪诊服务
在武汉市江岸区后湖街道兴业社区,炎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养老护理员陈瑶和同事会带空巢老人、残障老人去看病。“我们帮老人在手机上挂号,然后陪他去医院看病,拿到药后,我们在便签上写好用法用量。老人只需要付来往的车费。”陈瑶说。
一家陪诊公司的负责人陈勇告诉记者,2021年,他的父亲生重病,他辞去原来的工作,长期陪父亲看病、住院,在此期间了解到陪诊师这一职业。2022年,他开始做陪诊师,现在每个月能接20多单,客户主要是老人、外地患者。
“独自就医的老年人,面对划分越来越细的科室、越来越多的自助设备,时常会手足无措,非常需要陪诊服务。”陈勇说。
陪诊服务的另一类主要客户是异地就医人群。优质医疗资源聚集的地方,是不少大病、疑难杂症患者的就医目的地。“异地求医的患者往往人生地不熟,在医院要面对的困难可想而知。”陈勇估算,他服务过的500多名客户中,外地客户占比六成。
市场化陪诊亟待规范
天眼查平台显示,全国陪诊类相关企业已有1000多家,其中2023年注册的公司超过400家。然而,陪诊师尚未被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由于缺乏标准,陪诊行业目前还存在服务内容模糊、收费标准混乱、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
在采访中,不少患者表达了找陪诊师的需求,但又存在个人隐私泄露、碰到医托等顾虑。另一边,陪诊师们则表示,最怕的就是遇到特别较真的病人和家属。
鉴于陪诊这种新兴的服务需求,不属于传统的典型合同行为,湖北好律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徐璐律师认为,患者选择陪诊师时,建议选择正规、有资质的陪诊服务机构或人员,通过查看其是否具备营业执照或相关从业资质,了解服务规范和保障措施。同时,建议双方通过订立书面合同方式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明确责任。即在双方在签订合同前,应充分协商,将各自的权利义务进行充分、明确的约定,防止权利义务关系不清导致的法律纠纷,影响自身合法权益的实现。另外,在合同中可约定保密条款,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如患者因健康状况变化需终止陪诊服务,陪诊师合理的费用结算机制;以及对于未在协议中约定的额外服务,明确收费标准或免责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