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

没有一朝成名只有厚积薄发

□ 湖北日报评论员 艾丹

在晋江梧林传统村落,不少头戴簪花、身着传统服饰的游客穿行于红砖古厝间,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在泉州丰泽区蟳埔村,簪花也带火了这个古老的渔村,迎来了“泼天的流量”。

有着千年历史的簪花,何以一朝天下知?传统文化如何创新性转化?连日来,参加“闽山闽水物华新——新福建十周年”主题采访活动的全国媒体记者们,一路探访、一路思考。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必答题。一些文化流量看似偶然,但绝不能以偶然视之。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为文化传承注入现代因子,更是“出圈”背后的硬功夫、真功夫。拿泉州簪花来说,2008年,以“簪花围”为代表的泉州蟳埔女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泉州一域来看,泉州拥有6项世界级非遗、36项国家级非遗和128项省级非遗。与摆在博物馆、非遗馆不同的是,这些璀璨的非遗,游客可以在丰富多元的场景中沉浸式体验,让非遗项目可知可感。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积极推进移风易俗。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今年7月,《泉州市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利用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发布;此前,《福建省“古泉州(刺桐)史迹遗址”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等6部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这一系列举措,让泉州这座千年古城在文化传承中发挥更大作用。再来看如今簪花之火,远不是流量眷顾这么简单,更多的是火在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为文化传承而做的长久之功上。

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当下,文化是许多地方深耕的地方名片。没有平白无故从天而降的“泼天富贵”,只有在文化传承中长期坚守、深度挖掘、精心策划,才能迎来真正持久的文化流量。不管是非遗簪花带火泉州,还是《黑神话:悟空》带火山西,或是河南打造的一系列文化视听盛宴让中原文化火出圈,无不印证了资源富集是根本、坚持努力是法则,跨界融合是路径、借力引爆是关键。这些有根有源的文化景点,“爆火”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的认同感和带来的自豪感。

湖北山水资源丰富,文脉贯穿古今,一直在文旅融合发展上发力。经过这些年打造,大美武汉、荆州古城、长江三峡、恩施民俗、神农架风光等成为许多游客打卡必到之处。进一步挖掘长江文化内涵,擦亮长江文化品牌,让荆楚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利用、在活化中传承,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上探索更多有益实践。

--> 2024-11-29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96710.html 1 没有一朝成名只有厚积薄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