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

湖北机采棉 十年磨一剑

全国产棉第二大省,如何形成全产业链闭环

朵絮归仓时,采棉机驶入棉田。

张献龙院士在棉田“把脉”。

打包式采棉机“诞下”1.5吨重的“棉花蛋”。 (本栏图片均为湖北日报资料图片)

秋末冬初,荆楚大地,棉田逐白浪,朵絮喜归仓。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战略物资,事关国计民生。紧随新疆之后,我国其他棉花主产区大力恢复发展棉花产业。湖北是棉花种植优势产区,自2014年开始尝试种植机采棉,尤其是近年来,加快宜机品种选育、新技术示范推广、订单生产等步伐,机采棉不断扩大,在稳定我省棉花种植面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年磨一剑,棉花朵朵开。“湖北已具机采棉全产业链雏形,有底气引领长江流域棉花产业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献龙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陈迪林 罗真

我省棉花种植面积

全国第二

10月13日,荆州市公安县毛家港镇新曙光村,棉花吐絮,洁白如雪。

200亩长江流域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内,省内外专家现场测产:理论亩产300.6公斤。

“不错,明年还可以多种点。”种植大户向培春对来年有了盼头。向培春种棉800亩,经历了棉花生产的跌宕起伏,“公安是种棉大县,十多年前连沟沟坎坎上都种着棉花,后来越种越少,这几年又开始出现大片棉田。”

我国棉花种植产区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以及新疆产区。据省农科院经作所研究员王孝刚介绍,相较于新疆棉花种植的全程机械化,长江、黄河流域棉花生产以手工种植为主,成本居高不下、比较效益走低,造成“一头是井喷式增长、一头是断崖式下降”的局面。2012年,湖北棉花种植面积达816万亩,然后不断萎缩。

“三大棉区发展失衡,影响产业安全,必须适度恢复并稳定长江、黄河流域宜棉区棉花种植。”张献龙院士坦言。

近年来,我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棉花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国家、省级有关政策,加强科技研发、生产技术集成应用等,鼓励优势区恢复棉花种植,同时向滩涂地、荒坡旱地、重金属污染区等潜力区挖潜,支持棉农开展试点试种。

政策调控下,种棉的积极性逐渐被调动起来。据省农业农村厅农情调度数据,2022年之前,全省10亩以上的棉农凤毛麟角,100亩以上的大户几乎没有。2023年,全省种植100亩以上的棉花主体81个,300亩以上的棉花主体20多个,黄冈、荆门、宜昌等地出现千亩大户。湖北银丰棉花股份有限公司自2022年以来,棉花种植面积从200亩扩大到4000亩。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省棉花种植面积154.95万亩,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新疆。

一台采棉机

抵得上一支“拾花队”

11月9日,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的一片银色棉海里,一台打包式采棉机尽情驰骋,采摘、压缩、打包,一气呵成,“诞下”一个重达1.5吨的“棉花蛋”。

“一天的采收量,相当于400个人工。”银丰股份农业发展部总经理张海林称,棉花从种到收,1亩田用工10人。仅采收环节,1亩棉田需要4名拾花工,100亩则要请400名拾花工。但一台采棉机,一天轻轻松松采收100亩,抵得上一支庞大的“拾花队”。而且,人工采收需要600元/亩,机采费用仅为200元/亩,亩均节约400元。

对于棉农来说,这是一笔经济账;对于棉花发展而言,这是一条产业进化之路。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拾花工愈发难觅。“我省棉花生产不能再走‘人海战术’的老路,必须蹚出一条全程机械化的新路。”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2014年,我省开始试种机采棉,起初仅10亩。

近3年来,我省围绕麦(油)后直播机采棉,加快机采棉科研、栽培示范推广、加工等脚步,展开一场“机采革命”。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育种上,华农、省农科院、黄冈市农科院分别选育出适宜机采的“华棉2270”“EZ9”和“冈棉15”。其中,“华棉2270”生育期仅100天左右,一般在小麦、油菜收获后种植,株型矮小紧凑,结铃集中,对化学调控剂敏感,方便机收。尤其是今年,“华棉2270”经受住长达75天的高温天气考验,在沙洋等地实现300公斤/亩的高产。

在漫长的种植季,农机和农艺,时时刻刻要配套。

“有苗三分收,无苗一场空。”2023年,机采棉多功能播种一体机亮相仙桃市郑场镇,一次性完成旋耕、播种、覆土、镇压、喷药等作业,等行播种,一穴一粒,实现从传统移栽棉“一钵一苗”到机采棉“一播全苗”的突破。

围绕机采棉的核心——集中成桃、集中吐絮、集中采收,我省还在合理密植、化学调控、精准施肥、催熟脱叶等关键技术上不断熟化,省农科院研究集成的“长江流域机采棉规范化栽培技术”和“机采棉集中成铃调控核心关键技术”先后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

棉花加工怕“三丝”,“三丝”即化学纤维、丝、麻、毛发和塑料绳等异性纤维,严重影响棉纱和布的质量。人工挑拣“三丝”如同大海捞针,不但费用高,而且效果不理想。2022年,我省改造升级长江流域首条机采棉清花加工生产线,覆盖棉田10万亩。“生产线包括籽清机、皮清机、烘干设备16台(套),有效清理机采棉里的水分、枝叶等杂质,加工出来的皮棉不含‘三丝’。”湖北硒莱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春林称,眼下,全棉时代、银丰股份组织机采棉共50万斤,正在该公司加工,由全棉时代回购包销。

至此,从育种到播种、采收,再到加工、购销,湖北勾勒出一条清晰、完整的机采棉全产业链,种植机采棉1万亩。

同构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

十年,湖北刚刚起步。

据省农科院经作所棉花博士张友昌介绍,美国的机采棉发展已历时90多年,新疆机采棉从引进到大面积推广使用了半个世纪。短短十年,湖北机采棉从人工播种到机械直播,从单行机试采10亩到3行机、4行机连片采收1000亩,面积从零到上万亩,亩产量从200公斤到300公斤,已取得质的飞跃。

突破,不只是发生在田里。

银丰股份购置两台三行自走式打包采棉机,开展棉花订单生产。两台采棉机随叫随到、应采尽采,2023年、2024年采收服务面积约1万亩,采净率达到90%以上。

稳健集团是用棉大户,在湖北建有7家公司,一年消耗50万亩棉花。其中,全棉时代农业科技(武汉)有限公司主营特异性棉花研发、育种、种植等,去年棉花用量超过8000吨。为了获得稳定且高质量的棉花原材料,公司成立棉花研究院,打造棉花实验推广示范基地,探索“育种研究院+种植户+棉花加工厂”订单生产模式,与种植大户、轧花厂两头签订单,按质量标准开展机采棉种植和加工,实现三方共赢。

“棉花订单生产,有效衔接产加销,是稳定和恢复棉花种植的必要举措。”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省首次实施棉花订单生产项目,计划订单收购3000吨,基本覆盖机采棉田。截至11月,黄冈、荆门、荆州、襄阳等棉区均联合订单企业,召开现场会,订单生产的棉花平均单产均超预期。

张献龙院士表示,棉花是棉、是油,也是花,产业链相对较长。在新的形势下,改变传统的棉花种植模式,不能只盯着农业端,还要着眼于工业端。纺织工业的需求,本身就是棉花种植业技术攻关的目标。因此,规模化发展机采棉,农业、工业应当同步发力,在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基础上,加快同构完整的技术链、人才链,实现规模化、信息化、自动化、机械化、标准化、商品化各环节的创新和衔接,真正形成“一粒种”“一朵棉”“一根纱”“一匹布”的机采棉全产业链“闭环”,才是棉花产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 2024-11-28 全国产棉第二大省,如何形成全产业链闭环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96647.html 1 湖北机采棉 十年磨一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