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约会”,一起做实验

博士夫妇携手攻关宜机收玉米课题

11月4日,余延辉、刘塬方和导师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左一)在讨论课题。

11月11日,在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里,余延辉、刘塬方夫妇用显微镜观察玉米籽粒切片。

11月12日傍晚,余延辉、刘塬方在教学楼走廊上阅读、交流。

11月12日,余延辉、刘塬方参观华中农业大学博物馆时,被种子标本深深吸引。

11月15日凌晨,余延辉和刘塬方从实验室出来后在华农步行街某便利店吃夜宵。

11月12日,在校外的出租屋里,余延辉、刘塬方陪半岁的女儿玩电子琴。

11月12日,余延辉和刘塬方在作物研究试验田测量玉米株高。

11月13日,在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里,刘塬方在超净台观察拟南芥(植物)幼苗生长情况。

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韩晓玲 通讯员 蒋朝常

11月12日晚,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他们首次揭示了玉米籽粒脱水的分子机制,为快脱水宜机收玉米培育奠定重要基础。此项研究通过降低水分实现籽粒机收,有望一亩地节约成本100元到150元。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作物,种植面积超过6亿亩,但玉米籽粒含水量过高,机械化收获面积不到15%,影响生产效率和种植成本。

这篇论文的3位共同第一作者中,有一对博士生夫妇——余延辉和刘塬方。从本科到读博都在华中农大,科研为两人牵起了“红线”。今年,他们迎来了科研的结晶,也诞生了爱情的结晶——可爱的女儿萱萱。夫妇俩感慨地说:“科研之路尽管艰苦,但更多的是幸福。”

余延辉2012年考入华中农大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两年后,刘塬方也考入同一个学院。然而直到2020年,他们才在严建兵教授举办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认识,当年9月结为夫妻。

两人很少约会,但是每天又都在“约会”——一起做实验,就是科研人特有的“约会”。余延辉介绍,他们在吃饭时、回家的路上都会讨论科研相关的话题。

一路走来,科研有“苦”也有“甜”。做实验往往需要无数次重复,单调而枯燥,夫妇俩时常凌晨才离开实验室。

用显微镜观察拟南芥根吸收小肽的荧光时,为了制备一个漂亮的玻片,他们又是通宵达旦——拟南芥的苗子非常小,叶片长度只有1—2毫米,根像毛发一样细,尝试很多次才能得到一张比较舒展的压片。

夫妇俩凌晨离开实验室时,有时会去学校步行街上吃夜宵,或在便利店吃泡面,然后骑着电动车回家。有了彼此的相伴和鼓励,科研之路不再孤单。

有次做一个非常难的实验,两人约定如果实验成功了就去学校步行街吃好吃的。实验一直持续到凌晨一点多,最终很成功,他们开心地坐在梧桐树下一起吃夜宵。

刘塬方说,科研的“苦”还在于结果的未知,漫长的探索过程对体力、耐力、心态都是巨大考验。

夫妇俩也曾有过沮丧、迷茫的时候。他们在探索和证明RPG基因编码31个氨基酸的microRPG1小肽时,足足用了近3年的时间;解析microRPG1小肽的机制时再次遇到瓶颈,让他们困扰许久,产生了挫败感。科研的梦想、导师的鼓励、彼此的支持,都鼓舞着他们不要轻易放弃,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下,终于迎来柳暗花明。

“余延辉这对科研眷侣,能把这么具有挑战性的基因克隆出来,真的需要莫大的毅力,完美阐释了久久为功。”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主任科学家刘杰说。

但是科研也有“甜”。每当成功拍摄一张漂亮的实验图片、获得一个成功的实验结果、寻找到一条有效的研究路径,就是夫妇俩开心的时刻。

“我们都喜欢美食,做实验累了的时候会做点美食来犒劳自己,塬方做的拌面和煲仔饭特别好吃。”余延辉笑言,有时候加班到很晚,他们也会给自己来个“夜宵奖励”。

刘塬方说,他们吃过晚饭后,时常在南湖之畔、野芷湖边、实验田间的小道上骑行,偶尔还会放放风筝,让烦恼随风而去。

“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在夫妇俩看来,科研之路没有一帆风顺的,只有在失败与挫折中不断磨砺,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这也正是科研的魅力所在。

“余延辉这对小夫妻不仅因玉米收获甜蜜事业,也收获甜蜜爱情。”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说。

“快乐科研、幸福科研,我们都应该快乐幸福地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两人说,人生也该如此——快乐和幸福,并为梦想而奋斗。

--> 2024-11-22 博士夫妇携手攻关宜机收玉米课题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96010.html 1 “约会”,一起做实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