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璐
通讯员 杜少华 刘琼艳 实习生 彭洁雨
水蛭,俗称“蚂蟥”,如果在水稻田中遇见它,多数人唯恐避之不及。然而,作为中药材,水蛭却是破血逐瘀的良药。
冬意渐浓,潜江水蛭养殖又迎来收获季。
据介绍,潜江水蛭养殖起步早,经过10余年发展,养殖面积近6000亩,年产量约3600吨,总产值达10.6亿元,是全国水蛭养殖第一县市,已成为继小龙虾产业后的潜江又一特色产业。
在稻田里养水蛭,一亩多收4万余元
11月19日傍晚5时,潜江市王场镇关户村稻蛭共作基地,养殖户王风波开闸放水,随着水一点点地排出,个体肥大的水蛭渐渐浮出水面。
让大多数人头皮发麻的“吸血虫”,在王风波眼里可是能致富的大宝贝。“我们养殖的是宽体金线蛭,不吸血,而且产量特别高,每天至少200斤,根本捡不完。”王风波乐呵呵地说,在水稻田里养水蛭,一亩多收4万余元,是名副其实的“软黄金”。
关户村是潜江稻蛭共作基地的发源地。去年6月,该村水蛭养殖户大胆尝试,在1.5亩虾稻田里投入4.2万尾水蛭苗,当年10月底,收获鲜活水蛭350余公斤,亩产超过6万元。第一年就大获成功,让该村水蛭养殖户信心大增,纷纷加入其中,并将面积扩大到100亩。
潜江市水蛭产销协会会长邹开封介绍,稻蛭共作模式是在5月下旬稻虾结束后,插秧开展稻蛭综合种养,不影响虾稻产业的规模和效益,每亩可收水稻1600斤,水蛭600多斤。
“通过仿生态养殖模式,不施肥不用药,让水稻、水蛭共生,实现下层养水蛭、上层种水稻。”邹开封介绍,水稻可在炎热的夏天为水蛭提供舒适、阴凉的生长环境,水蛭的排泄物则可为水稻提供养分,形成互利共生的生态圈。
潜江养殖水蛭始于2011年,从水蛭池塘养殖创新到网箱养殖,再到稻蛭共作模式。邹开封认为,稻蛭共作模式绿色生态,具有农业创新发展的社会效应,既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也为水蛭养殖非粮化找到新路径,助力农民持续增收。
他表示,明年将继续完善推广稻蛭共作模式,尝试“虾—蛭—稻”一田三收,进一步扩大亩产效益,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工艺规范化,加工不再“靠天吃饭”
以潜江水蛭加工的吊干清水蛭黝黑发亮,气味腥香,品质上乘,吸引了全国水蛭药用企业争相采购。
在过去,水蛭品质“全靠天”。“用铁丝将水蛭一个个串上去,再挂到太阳下暴晒4至7天。”王风波解释,如果碰到阴雨天,水蛭就会直接发霉变质,一年可就白干了。
今年9月,湖北蛭尚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潜江,建成工艺规范的水蛭加工车间,年加工鲜活水蛭能力达到1000吨,初加工规模全国第一,成功解决水蛭养殖户传统手工穿条晒干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走进生产车间,只见穿条、定型、烘干等10个小车间井然有序,摆盘、烘干、下架、入库等各项标准在墙上一目了然。
“这些标准都是我们反复试验摸索出来的,数量、时间、温度都恰到好处。”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工艺的规范化,让烘干时间缩减至4小时,也让水蛭品质得以保障。
高品质造就高效益。今年以来,该公司水蛭俏销江苏、河北、安徽等地,主要投放至饮品厂、中药厂和中药材市场,目前效益达3000多万元。
“水蛭素是‘世界三大素’之一,是已知自然界最强特异性抗凝血酶物质。”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他们将抢抓大健康产业发展趋势,打造全国水蛭苗种繁育、生态养殖、加工交易、健康养生、高新科技、品牌文化六大中心,实现潜江从水蛭养殖第一市向全国水蛭产业第一市的转变。
水蛭是药,还可以是菜
油泼韭香水蛭、柠檬泡水蛭、干煸水蛭、小米炖水蛭,这些菜品你都吃过吗?
在潜江,水蛭除了是药,还可以是菜。
“水蛭作为食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肽、微量元素和脂肪酸素等,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应水蛭协会邀请,烹饪大师童三清尝试将水蛭做成菜。
为了做好这道菜,他查阅了很多资料,不破坏营养又好吃是关键。“首先,一定要将水蛭彻底清理干净。”童三清说,每次做菜前,要将水蛭放在水桶里喂养几天,不断换水让它吞吐干净。其次,清洗干净的水蛭用开水焯烫,将水蛭尽量切小,或片或丝或条,让食客第一眼看不出来是水蛭,帮助食客克服心理关。
“接下来,就可以煸、泡、炖。”童三清介绍,这四款新菜经过市民尝试后,普遍认为柠檬泡水蛭的味道更好,柠檬味能很好地祛除水蛭的腥味。
“今年,我们举办了几次试吃会,效果比想象中好。”童三清说,他们将尝试在酒店试营业,并向社会推广,让更多人品尝水蛭、接受水蛭,让水蛭产业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