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龙华、汪菁华、通讯员李韵熙)擒住肿瘤组织中为癌细胞传递信号的“奸细”,截获“可以继续生长”的情报。11月13日,一项针对胰腺导管腺癌的最新研究揭示了“癌中之王”——胰腺癌早期检测和治疗的全新靶点。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胆胰外科秦仁义教授团队联合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及美国索尔克生物研究所,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发表题为《胰腺癌细胞间信号传导的临床功能蛋白组学》的研究成果,揭示了胰腺癌早期检测和治疗的关键蛋白标志物,为胰腺癌诊疗开辟了新路径。
在胰腺癌类型中,胰腺导管腺癌患者占绝大多数,因其复杂的肿瘤微环境和高致死率被称为最难攻克的癌症之一。其5年生存率低于10%,中位生存时间不足6个月,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常感到无力,因为患者在确诊时大多已是晚期,主要原因是我们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手段。”秦仁义意识到,胰腺癌复杂的细胞间信号传递可能隐藏着促进疾病进展的关键线索,而分泌蛋白和质膜蛋白(S-PM蛋白)在细胞信号传递中的核心作用,或许能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突破口。
为此,研究团队对100例人类胰腺组织样本及不同阶段的胰腺导管腺癌小鼠模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团队通过全面描绘胰腺癌中癌细胞与周围基质细胞之间进行“信号交流”的网络,首次发现一种被课题组命名为PDGFR-PTPN11-ERK-FOS的信号通路,在基质细胞和癌细胞之间发挥着相互促进的重要作用。“二者相互促进后,造成分泌蛋白和质膜蛋白数量增加。”秦仁义介绍,这意味着,当在人体血浆内发现分泌蛋白和质膜蛋白(S-PM蛋白)数量增加到一定级别,就考虑患者有胰腺癌发生的可能性,实现早期发现胰腺癌的目的。
“通过绘制肿瘤微环境中细胞信号传递的‘地图’,可以系统性地看清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帮助识别出更多潜在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靶点。”秦仁义说,这项研究不仅拓宽了胰腺癌基础研究的界限,而且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未来,根据该研究原理可研发相应药物抑制信号环路中的多个关键节点,有望提升胰腺癌的治疗效果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