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佩雯
通讯员 张偲 陶慧
150个课堂名额16秒被抢光、大学生用弹幕“轰炸”课堂、授课教师随堂随时“接梗”……11月13日,湖北经济学院国家级金课《当代中国》课程负责人代保平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第十七季《当代中国》刚刚结课,8年来,课程组深入学生,创新思政课授课模式,融合互联网技术,打造可亲可感的思政课堂,成为学生们心中的思政金课,也是一票难求的“网红”课。
“原来思政课还可以这样打开!”
“同学们,你们能从这张图上看到哪些符号?你们觉得这些符号画的是什么?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这学期的《当代中国》课堂上,湖北经济学院教师杨帅用一幅简单抽象的符号图抛出一串问题,吊足学生听课的胃口。
“画的是恐龙?”“我看到了山、鱼的形状”……教室里的7块智慧屏瞬间被100多条弹幕“轰炸”,同学们在网络平台“雨课堂”中畅所欲言。杨帅告诉学生,这是我国最早的情书,并由此引出语言、汉字、书法之间的紧密关系,开展《当代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的授课。
《当代中国》在湖北经济学院已开设8年,是该校1000多门课程中唯一的通识选修类型的国家级金课。8年来,课程不断与社会现状相结合,将学生成长环境融入课程内容中,让这门课像海绵一样,源源不断向时代吸取养分,向同学们释放知识的活力。
“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平视甚至超越国外游戏大作;网球运动员郑钦文摘得中国首枚奥运网球单打金牌,从仰视国际巨星到平视……”在《当代中国》的课堂上,代保平以“中国方位:平视世界的新时代”为主题,对中国从无视世界逐步转变为仰视世界,最终发展到平视世界的漫长历程进行了深入探讨。
刚刚刷到的热点,抬头就变成了课堂上的案例,结合老师生动的讲述,让在座的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原来思政课还可以这样打开!”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学生陈子峰感叹道。
新颖的形式、多元的讲述,大大提升了课堂吸引力,蹭课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还有很多其他学校的教师来现场取经。《当代中国》迅速出圈,创下150个课堂名额16秒被抢光的纪录,成为现象级“网红课”,上课的大教室一度座无虚席,甚至后排、过道都站满了听课的师生。
一学期30多名教师轮番授课
“我把这门课看作是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小岗村’。”时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叶晓东说,湖北经济学院是省内最早进行思政选修课改革探索的高校之一,《当代中国》诞生于教学改革之际,“当时怎么改还吃不准,但打造有亲和力、针对性,青年学生爱听的思政课是我们的初衷。”
如今,面对“00后”“Z世代”大学生,《当代中国》有哪些“流量秘诀”?代保平表示,为了把有意义的教学内容讲得有趣,课程组青年教师常常换位思考,研究学生的学习习惯、日常关注点和学生的“用户评价”,并以此为依据,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学生们喜欢玩手机、围观热搜、看视频,爱发弹幕、抛梗。于是热搜话题、精美视频和课堂弹幕就出现在了《当代中国》的课堂上。”
当这门选修课出现“秒光”的现象后,课程组研究组成一个阵容更强大的跨学科教学团队。每学期开篇或结尾专题由校领导授课,中间专题由青年教师与名师大家共同讲授,设立课堂主持人,优化“一课多师、多师同堂”,形成“对讲”课堂。在一堂“海外中国国家形象”专题的课堂上,同时出现5位授课老师,包含课堂主持、主讲、设问、对话、答疑等角色,各有分工。最多的一个学期,12个专题讲下来,前后共有30多名教师参与授课。
真正的“金课”重在思维与方法的含金量,贵在发挥示范引领的辐射效应。代保平介绍,该校正以《当代中国》课程为依托,既纵向推进思政必修课打造各类“金课”的整体提升,同时又横向联系5个学院建设5门“中国”系列思政示范课程。
“今年,我们还遴选15门课程作为培育课程,另外升级改造10门课程作为支撑课程,打造具有‘财经元素、思政特点和信息化特色’的课程思政群。”代保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