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菁华 通讯员 汪姣慧 沈隽宁
在咸宁市中心医院94岁的老院长刘宝明家中,一个略微生锈斑驳的听诊器见证着一段尘封的历史。
建国初期,这个听诊器作为内科医生的“搭档”与刘宝明“并肩作战”。肩背医药箱,颈挂听诊器,刘宝明靠着大巴车、马车、驴车,一去就是四五天,为偏远乡村的患者听诊送药。
这是刘宝明不负韶华的从医岁月,也是一代荆楚医务工作者仁心仁术的缩影。
健康是广大群众的共同追求。如今,家门口看大病、健康服务送上门屡见不鲜,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基层百姓就医悄然发生着变化。
再远也要去,再难也要救
“刘院长,前两天我们去大幕乡义诊了!”听到咸宁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方勇说到大幕乡义诊,刘宝明的眼中闪耀起神采。
“那地方我去过,远是远,但是群众需要我们,得去!”这是嘱托,也是方向。
70多年前,刘宝明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背着药箱,戴着听诊器,抢救战士生命。和平年代,刘宝明依然背着药箱,戴着听诊器,上山下乡,守护一方百姓健康。
位置偏远、经济条件、时间成本……从医79年,深入基层的刘宝明对乡村就医有着别样的体会。“现在医疗条件好了,咱们更应该珍视这一袭白衣,将救死扶伤的精神传承下去。”刘宝明笃定不移。
这个“70多岁”的听诊器是刘宝明的珍贵“家当”,也是他一辈子的“搭档”。如今,金属听诊器已迭代为内含电脑芯片的电子听诊器;一人背着医疗箱挨户问诊,已经变成一队人开着医疗车义诊、巡诊。
沿着刘宝明走过的路,这道足迹越来越深。
在咸宁市中心医院的档案簿里,记录着这样的话语:“开展送医送药等公益活动500余次,深入乡村20多个,举办义诊活动368次,惠及群众4万余人次。”
“医学要从人道的角度出发,再远也要去,再难也要救。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我们要成为基层百姓的健康‘靠山’。”这是方勇对医者使命的解读。
分秒必争地高效转诊
“120紧急呼叫,洪港镇东坪村村民李顶龙需要立即转诊!”11月1日,咸宁市中心医院120呼叫台警报响起。无明显诱因出现胸痛5小时,伴气短、恶心……村医评估,李顶龙需立即转移至上级医院。
“120”迅速出发,心血管内科主任李宾带领团队做好手术准备,42分钟后,李顶龙被送至咸宁市中心医院的急诊室,确诊冠心病中最凶险的病变——左主干病变。
危险接踵而至,李顶龙在手术完成后再次心跳呼吸骤停。“肾上腺素,按压,电除颤……”没有一丝犹豫,医护再次推着病床跑出了百米冲刺的速度,将其送至中心监护室,寻求高级生命支持。
“快得很!”事后,李顶龙对此次就医经历最大的感受就是快——救护车来得快、医生反应快!
自2018年初,以咸宁市中心医院为主体成立咸宁市区域医疗联合体以来,目前已有49家医疗机构加入,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防治结合”的分级诊疗模式。
“患者对于生命的热望,一直感染着我们,成为敦促我们向医学高峰进发的无形力量。”李宾说。
在家门口享受省级专家的精准诊断
在“医联体”的行业序列里,咸宁市中心医院似“枢纽”,肩负“承上导下”之任。
“叮!”11月2日上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收到湖北省病理远程服务平台推送的一条远程病理会诊信息。电脑打开链接,来自咸宁市中心医院患者的数智化病理切片高清扫描图片映入眼帘。
66岁的孙先生在咸宁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行肠镜下息肉切除术后,其组织活检被诊断为管状—绒毛状腺瘤。出于谨慎考虑,孙先生想将标本送至省级医院病理科请专家会诊。
往常,患者想请省级专家会诊,只能自行将病理标本送至省级医院。如今,得益于咸宁市中心医院建设成了咸宁市数智化病理诊断中心,建设“1+6+N”的全域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向下覆盖全市6个县市区,向上连接湖北省数智病理远程会诊中心。
浏览整片、放大图片、标记重点,仅十分钟,省级专家给出了相同病理诊断意见,并送至咸宁市中心医院。
“不用我们奔波,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省级医院的服务,又方便又安心!”孙先生的老伴不由得感慨:“原来这就是中国速度。”
“病理乃医学之本,信息化发展应真正地惠及广大民众,解决基层患者的就医之需。”病理科主任曾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