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艾丹
11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云梦出土秦汉简牍展,详细了解简牍内容、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研究情况。总书记说,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要善加保护,做好研究。要不断通过考古发掘,为国家历史提供更多不容置疑的佐证材料。
如果历史会说话,沉睡千年的简牍就是其中之一。云梦睡虎地秦简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秦简,涉及秦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等多个方面,为中华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一枚枚蕴藏文明密码的简牍,揭开“尘封的历史”,讲述着中华文明的演进,述说着久远年代的家国故事。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古老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不绝,文字记录功不可没。简牍上承甲骨文和金文,下启纸质的写本和刻本文献,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兴盛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佐证,是中华文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生动展现。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调研足迹遍布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古城老街等,追文明之根、溯文化之源、展文化自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总书记来到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考察,伫立于镇院之宝何尊前久久凝思,强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在甘肃天水,总书记参观麦积山石窟,寄语文物工作者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在安徽桐城,总书记参观六尺巷,强调弘扬“和为贵”优秀传统文化……跟随总书记的踏访和探寻,我们对“何以中国”的答案愈加清晰,对文化自信的底气更加充足。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善加保护,做好研究”是敬畏历史、敬畏文化的体现。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上,许多工作堪称“冷门绝学”,但我国的文物工作者以满腔热情将冷板凳坐热。在茫茫大漠,樊锦诗扎根敦煌、守护敦煌60载,使敦煌石窟保护从抢救性阶段迈向科学保护新阶段,为世界呈现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宁静沉寂的书斋,简牍学者与古文字“认亲”,与古人“共鸣”,让重见天日的简牍“开口说话”。因学术门槛高、研究受众范围小,一些高校近年来不断加大简牍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冷门”不冷、“绝学”不绝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今天,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了更多先进手段和现代方式。600多岁的故宫积极拥抱数字技术,近半藏品已完成数字化采集,为故宫文物开启新的生命。包括湖北省博物馆在内,全国不少博物馆不断探索更吸引人的打开方式,通过实物展示、影像互动、场景复原等创新的展陈形式,让观众踏上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简牍探中华》《国宝档案》《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节目,还有以文创为特色的冰箱贴、饰品、书签、雪糕等,以丰富、多元的方式,让历史文化活了起来、火了起来。
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具有高度的历史自觉,最基本的表现之一就是对“信史”的执着追求。一部中国信史,蕴含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基因密码”,蕴含着对“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等一系列终极命题的追问。我们要站在浸润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进一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的高度,做中国信史的忠诚“信使”,涵养好中国信史的有源之水、守护好中国信史的有本之木,不断推进国家信史的探索进程,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丰厚的文明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