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阅读提要
“机器换人”并非“机器进场、人类离场”,而是一个涉及技术革新、就业结构调整、民生福祉改善等多维度的系统工程。
在宜昌安琪健康食品产业园,自动化生产线广泛应用,被机器代替的工人经过教育培训和技能升级,从普工晋升技术工,不仅保住了“饭碗”,工资也水涨船高。
“机器换人”会不会影响人们的“饭碗”,这种焦虑并非现代社会独有。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人恐惧机器会取代人类的工作,爆发了“卢德运动”,想方设法破坏织布机。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机器非但没有取代人类的工作,反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生活水平。如今,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换人”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从技术层面来看,“机器换人”是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将工业机器人列入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自此,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开始快速增长。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总保有量近180万台,位居全球第一。从汽车制造、3C电子制造到食品加工、物流运输等,工业机器人在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应用。新技术的运用,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推动传统产业实现从低端向高端的转型升级,跨入更高效、更智能化的发展新阶段。
从民生角度来看,“机器换人”还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就业、收入和生活质量。有一种担忧认为,“机器换人”后,将完全取代人的位置。实际上,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初衷是为了替代那些高强度、重复单一或是危险系数高的作业,减轻人类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机器的生产、使用及维护,都离不开具备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人才队伍。前不久,人社部更新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智能制造系统运维员等新职业备受关注。“机器人”的更新迭代,同样在创造工作岗位,提供就业选择,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新型职业需要新型人才,尤其是拥有丰富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对于一线工人而言,向技术型人才转型并不容易,我们需要正视“机器换人”给一线工人带来的压力和焦虑,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和引导,确保他们不在转型升级的路上“掉队”。积极引导和鼓励工人向新兴职业转型,加强教育培训和技能升级,帮助他们掌握新技术、新技能,以适应智能制造时代的发展需求,从“机器的替代者”升级为“机器的控制者”,让他们有岗位、有收入、有职业发展前景。
“机器换人”并非“机器进场、人类离场”,而是一个涉及技术革新、就业结构调整、民生福祉改善等多维度的系统工程。推进这一工程,要走好平衡木,既不能盲目追求技术而忽视民生问题,也不能人为阻碍技术进步。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在冲击“存量”的同时,也将创造更多的“增量”,给未来带来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