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艾红霞 通讯员 刘正军 高媛
机械轰鸣、车辆穿梭,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架钢筋、支模板……10月23日,走进位于荆州市马山镇安碑村的漳河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二干渠施工现场,现场一派热火朝天。
“二干渠共有80公里段面,现场分为6个班组抓紧施工。”省漳河工程管理局工程科科长郑传飞介绍,二干渠上游70公里主要是局部渠道维修,还有拆除重建破损机耕桥和水闸等,尾端10公里正在进行全断面混凝土衬砌。
漳河水库灌区地跨荆门、荆州、宜昌三市的东宝区、漳河新区、掇刀区、荆州区、沙洋县、钟祥市及当阳市共7个县市区,设计灌溉面积260.52万亩,于1966年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经过逐年不断的建设,到1979年3月大碑湾补水工程全面竣工,灌区的渠系及其建筑物基本形成目前规模。
受投入不足等条件限制,漳河灌区仍存在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实施现代化改造是解决工程长效运行的需要。2021年,水利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重大农业节水供水工程实施方案》,包括漳河灌区在内的124处大型灌区纳入其中。
据介绍,漳河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省直项目区总投资5.19亿元,项目分两期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渠道整治102公里、建筑物改造490座、排水渠改造10公里等,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2.7亿元。项目预计明年底完工,项目竣工后,漳河灌区能恢复灌溉面积30.0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99.93万亩,灌区年新增粮食产量0.52亿公斤,农作物增收3.49亿元。
“一期工程已全部完工,二期项目于去年9月开工。”郑传飞介绍,截至目前,二干渠项目部分的廖家巷泄洪闸、一分干进水闸、黑堰冲节制闸已完成闸室底板砼浇筑,李家嘴一级输水渠段正在进行底板混凝土浇筑作业。
推动灌区科学高效运作,发挥“水智慧”助力粮食安全增收。漳河灌区抢抓漳河水库除险加固和漳河灌区现代化改造信息化建设机遇,通过补充完善基础设施、搭建数字孪生平台、提升业务智能应用,建成数字孪生漳河体系架构,实现防洪管理、水资源调度、大坝安全监测“四预”及工程标准化管理的智能化,打造国内首批数字孪生灌区试点示范区,助力灌区粮食安全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