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4日

探索柔性执法预警工作机制

浠水法院帮企业擦除“信用污点”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曾雅青 通讯员 杨子萱

“多亏法院对公司执行案件提前预警,要是上了失信黑名单,中标项目可就‘泡汤’了!”近日,浠水一家建设公司的负责人给浠水法院执行干警打来电话,主动要求履行还款义务。

原来,这家建设公司因资金周转困难欠付合作方105万元水泥货款,被对方告上法庭。法院判决后,该公司虽有工程款但尚未到账,因此无法及时履行生效判决,原告遂申请强制执行。

此时,该建设公司正在对接一个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已成功中标,一旦项目启动,公司运转恢复正常便可结清水泥货款。

在这关键时刻,竞争对手以涉执行案件存在司法风险为由,向招标单位举报该公司,“中标”变得岌岌可危。

“强制执行并不难,但对中小企业而言,强制执行措施可能导致中标项目‘鸡飞蛋打’,这种打击可能是‘致命’的。”浠水法院执行局局长闵敢说。

浠水法院执行干警主动联系建设公司告知案件情况,根据该院出台的《关于推动柔性执法“五预警”的实施方案》,向其发送《预失信通知书》。

通知书载明了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种种后果,包括在招标投标等方面会受到限制,甚至直接影响已经中标的项目等。执行干警明确告知,该公司需在一定的宽限期内履行还款义务,逾期将正式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收到通知书当天,该公司负责人第一时间联系承办法官,多方筹款后向法院汇款105万元,拖欠的水泥货款终于结清。信用是企业的生存根基。尽管还没有被纳入失信“黑名单”,但网络上可以搜索到的涉诉、涉执行信息,仍可能对公司造成负面影响。为进一步帮助该公司擦除“信用污点”,浠水法院向其发出《信用修复证明书》,证明其已经履行法律义务,不再存在失信行为,可正常参与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融资信贷等活动。

“这下终于放心了!”拿到一纸证明,该公司负责人高兴地说。

今年以来,浠水法院以开展企业信用预警为抓手,积极探索柔性执法“五预警”工作机制,引导被执行人自动履行。同时,审慎适用失信惩戒措施,在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时给予一定的失信宽限期,最大限度减少强制执行带来的不利影响。截至目前,该院已向被执行人出具《信用修复证明书》22份。

“我们将持续推动柔性执行‘五预警’工作机制,将执行工作强制性与谦抑性相结合,努力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浠水法院主要负责人说。

--> 2024-10-24 探索柔性执法预警工作机制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92628.html 1 浠水法院帮企业擦除“信用污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