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晓光
蒲圻,现为湖北省赤壁市,扼湘、鄂两省咽喉,是湖北的南大门,也是粤汉铁路(现京广铁路)线上的战略重镇。清咸丰年间,曾国藩的湘军与太平天国起义军数度决战于此。民国时期,湘鄂战争、中原大战以及抗日战争的武汉、长沙会战等著名战役也先后在这里一分胜负。1949年,蒲圻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作战和湖南和平解放进程中成为重要节点支撑。
五月解放:攻占与接管相隔一日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席卷江南,陆续解放南方各地。当年5月24日,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0军119师占领湖北南大门县城蒲圻。该119师后来一路南下,系解放北海涠洲岛和海南岛的主攻部队,也是首批入朝参战部队之一,所向披靡,屡建奇功。
蒲圻县城是由第四野战军攻占的,而接管却是中原军区所属部队。1949年5月25日,中原军区江汉军分区派李秉范、熊占彪率一支部队从洪湖过江,进入蒲圻县城,正式接管蒲圻地方政权,李秉范担任蒲圻首任县委书记。
蒲圻的天空,除了有胜利回响,还有前进号角。5月26日,沿粤汉路南下解放军占领湘鄂边境的赵李桥、羊楼洞、羊楼司及通城西南的沙坪。粤汉路以东,解放了湘西北的聂家市。至此,林彪大军已打到湖南了。
向鄂南方面发展的人民解放军,很快接近湖南省的边境,5月25日,又连续攻占了蒲圻东南的崇阳和湖南交界的通城两座县城,在攻占通城的战斗中,解放军俘敌八百余人。粤汉沿线大军继续南下,湘“省府”逃往邵阳。
六月屯兵:威促湖南和平解放
1949年6月19日,新中国政权筹划建立之时,第四野战军在汉口渡江沿粤汉路南下,先头部队两个师已抵蒲圻。几天后,四野大部队纷纷移驻蒲圻及周边重镇。
蒲圻屯兵,使湖南国民党守军惊慌失措。长沙市郊国民党军,连日不绝开出,附近驻防部队亦调动频忙,而且有援军自粤北开到湖南,配合白崇禧所属国民党军队,赴湘北布防。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12、第13兵团从粤汉铁路东西两面逼近长沙,并对其形成钳形包围之势,迫使白崇禧率指挥所撤出长沙,退到衡阳,为程潜和陈明仁接受和平谈判创造了条件。
解放军四野屯兵蒲圻,对湖南和平解放起到了关键的威慑作用。1949年8月初,程潜、陈明仁在长沙发出起义通电,湖南和平解放。
八月西征:解放大西南的中转地
解放重庆的先头部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蒲圻,经湘西抵达重庆,乃至后来解放整个大西南。
粤汉铁路蒲圻境内有官塘驿、中伙铺、蒲圻、茶庵、赵李桥等多个火车站,除了南下的第四野战军在蒲圻休整后继续向湖南、广东、广西挺进,还有第二野战军的部队乘火车从安徽出发、经河南到达湖北蒲圻。
1949年8月中旬,人民解放军主力仍据蒲圻、崇阳、通城间,汉口还有大量人民解放军渡江,向武昌移动。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解放重庆》以“铁流滚滚八千里,兵锋剑指逼重庆”为标题载:从1949年8月底到9月初,二野第3、5兵团开始向西挺进,其中3兵团是解放重庆的主力。3兵团一部的行动是:第10军从安庆、桐城、青阳出发至合肥乘火车,经蚌埠、徐州、郑州、武汉至蒲圻下车,徒步行军于10月初到达湘西桃源地区。
九月通途:打通粤汉铁路梗阻
人民解放军迅速向南推进。早在5月下旬,为阻止我军南下,粤汉铁路岳阳以北,白崇禧军队溃退时炸毁了包括蒲圻大桥在内的所有桥梁50余座。蒲圻大桥是这段铁路最重大的工程,为当时的粤汉铁路第一桥。岳阳以南若干桥梁,亦遭到破坏,一度中断了粤汉铁路线的交通。这些桥梁大多跨越江南地区主要江河,桥长、水深、跨度大。白崇禧断言:“粤汉、湘桂两线3年内无法修复。”
抢修铁路大桥,是解放区广大军民的首要任务。第一步是搭建临时便桥,解放军铁道纵队二支队(中铁十二局前身)奉命于1949年7月13日渡江,抢修粤汉铁路。部队渡江后,在衡阳铁路局桥工队配合下,先抢修蒲圻至汨罗江间9座桥梁和线路。二支队第二桥梁大队于7月28日投入蒲圻便桥抢修。蒲圻大桥长409.2米,横跨陆水河,因正桥破坏严重,第二桥梁大队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只用半个多月时间抢通了便桥。当时主要是用大量的木桩代替水泥桩,达到临时紧急通车的目的。截至7月底,粤汉路南下车,已经从武昌通到蒲圻,蒲圻、岳州间一边抢修桥梁,一边暂分段开行轻便车,以资衔接。
9月23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周,粤汉铁路北段的蒲圻大桥、羊楼司大桥均成功修复,粤汉铁路北段武昌至湖南临湘180公里实现通车。
新中国成立后,蒲圻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1998年,蒲圻更名为赤壁。如今,这里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发展。回望历史,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永远激励赤壁人民不忘初心,奋进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