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五峰
全县经济总量1984年仅有0.67亿元,1994年超过4亿元,2004年突破12亿元,2021年跨越100亿大关,2023年达到112.24亿元,总量增长168倍;
工业总产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较1984年分别增长322倍、100倍,县域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1984年分别增长54倍、43倍。
特色农业提质发展,茶叶、中药材、中蜂产值分别突破12亿元、10亿元、1亿元,五峰茶叶指数跻身全国茶业六大指数,成为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全县森林覆盖率80.34%,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5%以上,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县乡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1984年7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五峰县、设立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4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发展,关心关爱五峰各族群众。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现场推进会,出台支持政策、帮助五峰解决发展难题。
省市单位定点帮扶和武汉市协作帮扶,饱含对民族地区的深厚情谊,助力五峰加快发展。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五峰各族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用勤劳和智慧践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攻克了许多难题,办成了许多大事。
全县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锐意进取、向难求成,推动全县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成功迈入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40年艰苦创业,汇聚了强大发展合力。今天的五峰,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呈现出经济加快发展、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的良好态势。
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4倍、43倍——
百姓腰包越来越鼓
五峰曾经是湖北省九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是全省全市扶贫开发重点县。40年来,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五峰因时因势不断调整完善发展思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特色农业提质发展,茶叶、中药材、中蜂产值分别突破12亿元、10亿元、1亿元,品牌体系不断完善,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1个,“采花”品牌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因地制宜推进茶产业社会化服务,探索茶企领办、能人领办、村集体领办、配套服务等四大模式,服务主体数量由12家新增到69家,服务队员由155人增加到3171人,75个产茶村社会化服务全覆盖,全年茶产业可降本增效1.1亿元。
持续实施万元以下农户收入倍增工程,所有倍增对象人均纯收入实现过万目标,省脱贫攻坚考核及后评估实现“七连好”。
推出全域旅游“十个一”IP和疗休养“五个一”体系,旅游业态由观光型向康养、避暑、研学综合型转变,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五峰成为中国茶旅大会永久会址,2023年共接待游客465.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1.23亿元。
2019年整县脱贫摘帽,2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5.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与全国一道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健康扶贫经验被国家卫健委3次向全国推介,中蜂减贫模式入选首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110个最佳案例和《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涌现出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获得者罗官章、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肖曙光等一批扶贫先进典型。
今天的五峰,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1984年分别增长54倍、43倍,脱贫成果日益巩固,富民强县的路子越走越宽,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
70%以上财政支出投入民生领域、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48岁——
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将70%以上财政支出投入民生领域,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各族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40年倾心尽力,提升了各族人民的生活品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渔洋关第三小学即将建成投用,县城初步形成“1所高中+1所职中+1所初中+3所小学”教育布局。
医疗卫生条件持续改善,新改建的县人民医院医技综合楼、县疾控中心、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建成使用,“四化”乡镇卫生院、“五化”村卫生室达到100%,形成“县医院救治疑难重症—中医院主打中医药康养—乡镇卫生院治疗急诊和常见病”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48岁。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扩面提标,城乡低保标准、社保待遇标准稳步提高。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民族体育馆、体育运动场、图书馆、文化馆、游泳馆向社会免费开放,群众文体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罗长姐、“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邓兰舟、“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刘雪莲等先进典型,一大批“中国好人”“荆楚楷模”“湖北好人”,凝聚着同心奋斗的强大力量。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五峰古茶道被纳入万里茶道申遗预备名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先后有16个集体、3名个人荣获全国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荣誉表彰。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法治五峰、平安五峰建设取得重大进步,荣获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称号。今天的五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全县经济总量增长168倍,工业总产值增长322倍——
县域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五峰地处鄂西南边陲武陵山区,曾经“弱在工业、穷在财政、根子在交通”。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五峰努力破除交通瓶颈,打开山门、联通世界。陆渔一级公路、呼北高速宜都至五峰段先后建成通车;呼北高速宜都至鄂湘界段、宜来高速宜昌段明年内将建成通车;沿江高铁宜涪段、十宜高速长阳至五峰段即将全面开工建设,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完善,五峰正加快融入宜昌半小时经济圈、武陵山一小时旅游圈、武汉两小时都市圈。
在中央亲切关怀、省级倾情支持、全市举力帮扶、武汉对口支援下,2015年11月五峰完成县城避险迁建。历经9年建设完善,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4条外环全线贯通,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管理精细规范,相继摘得国家卫生县城、全国书香城市、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等金字招牌,渔洋关镇被授予“世界茶旅古镇”称号。
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保持100%,平均供电可靠率达到99%,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5G网络、寄递物流服务网点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乡镇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4.8%,被评为全省村庄清洁先进县。
坚持共同缔造理念,建成17个省级美丽乡村、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9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飞地经济”突破发展,武汉·五峰民族工业园挂牌成立,入园企业达到96家,生物医药、新能新材产业集群加速成型,创新活力加速释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分别达到35家、9家。
今天的五峰,山不再高、路不再远、地不再偏,天堑变通途,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森林覆盖率80.34%,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5%以上——
绿色成为最大财富
五峰是水土保持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991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1.8%。
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自觉扛牢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扎实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提升。森林覆盖率80.34%,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5%以上,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县乡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探索“茶文旅”融合发展、“林药蜂”立体种养等五大“两山”转化模式。拥有8个省级生态乡镇、35个省级生态村。
突出流域治理,持续筑牢生态本底。对7个五级流域单元严格执行正负面清单管理,推进投资14.7亿元的五峰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先后获评宜昌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天然氧吧、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获“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示范县”“百佳深呼吸小城”称号。
今天的五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优美,绿色生态成为五峰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五峰正以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为总抓手,锚定“武陵山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全省生态茶产业基地、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三大功能定位,同向发力、精准发力、持续发力,加快创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五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