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一重要讲话回答了事关我国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
2024年10月12日,湖北美术学院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座谈会。学校校领导、各单位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参会,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精神进行交流发言。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我国文化建设和文艺事业发展的五大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中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文艺事业发展的总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重要成果。我们于此再学习、再领悟、再贯彻,在我看来关键在于如何深入领会‘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如何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民盟中央委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湖北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处长王志新教授结合学校百年历程中的经典作品和他个人近十年来的创作,分享了学习领悟《讲话》精神的深刻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回首百年湖美立校先驱唐一禾先生作品《七七的号角》便是对这一论述的生动诠释,作品以抗日战争为背景,描绘了知识分子毅然投身抗战的英勇画面,真实反映了国家危难之际人民的顽强抗争精神。再如:唐小禾先生作品《在大风大浪中前进》,描绘了1966年毛主席再次畅游长江后,身着白色浴袍,男女士兵及儿童组合成的“工农兵”拥护在毛主席的周围,毛主席挥手致意的历史情景。这些经典作品都体现了“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的创作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近十年来,王志新个人的艺术创作一直关注家乡恩施毛坝的特殊人群“割漆人”。他介绍,在2019年第十三届和2024年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他参展的版画《活在这温暖的人间》、漆画《一生向阳·致大山里的割漆人》,都是描绘的同一个人物——恩施毛坝“漆农”。
“我们今天看到、用到的精美的‘荆楚漆器’,其源头便是这些平凡割漆人的艰辛割采。‘割漆人’每年夏至进山,至寒露收刀,每日日出前往返于深山丛林,我所要再现的是山间幽暗的黎明前夕,穿梭于漆林中的割漆人,在烟岚雾霭间向阳而行,于经年累月的艰辛中,尽显质朴而乐观,坚韧而执着的漆农工匠精神,折射出‘一生向阳’的中国精神。”
绘画学院水彩画系教师代表林波博士近年来创作的《管窑手艺人》系列水彩画作品,主要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展开,为人民画像。作品深度刻画了制陶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致敬。“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管窑手艺人》中的陶艺家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讲述属于中国的陶艺故事,传播中国陶艺的独特魅力,更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新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我们需要向世界展示的中国风貌。”
文艺创作连接人心、凝聚共识、推动社会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中国画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程雅嘉在创作《周末落雁岛》作品的过程中,对此有着深刻体会。
她说,“作为艺术创作者,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体验和情绪感受,更应该敏锐地感受环境和社会的精神状态,从中挖掘普遍性的时代特征,让观众看到作品时受到安慰、激励、共鸣,我们的价值才得以实现。”
任何伟大的作品都离不开生活的土壤和人民的滋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文艺创作不再是孤立的艺术表达,而是成为连接人心、凝聚共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绘画学院院长徐文涛教授介绍,依托湖美国家重大题材创作研究中心这个科研平台,绘画学院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政策和湖北区域地方经济发展,弘扬地域文化,提升区域品牌形象。比如,今年发布的创作项目就围绕“长江华章”这一主题,将“长江经济带建设”与“艺术”相结合,展示长江经济带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孕育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有力推动湖北美术学院艺术创作水平的提升。
实验艺术学院院长唐骁教授从三个方面分享了学习《讲话》后的体悟,其中他谈到“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从延安到新时代”让人耳目一新。
毛泽东主席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生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文艺工作面临着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劳苦大众、服务于革命斗争的紧迫问题。这一讲话,为当时的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推动了文艺在革命斗争中发挥积极作用。湖北美术学院的前身武昌艺专应运而生了一大批如《七七的号角》《女游击队员》《胜利与和平》《田头送茶》《祖与孙》等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文艺工作作出的又一次重要部署。当今时代,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优秀文艺创作的作用更加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与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一脉相承,同时又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和使命。
唐骁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文艺工作者要敏锐地捕捉时代变化,把握时代脉搏,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讲好中国故事,切实肩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
艺术人文学院院长陈晶教授说,“我作为从事文艺理论工作的一员,鼓舞于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艺术批评工作的重视,也深刻体会到艺术批评工作的重要意义。”她努力将自己的研究工作与国家文化战略、地方文化建设和学院发展需要同频共振,在湖北地域美术的研究与美术批评中做工作。“尤其在组织出版湖北美院‘百年学脉’文集的过程中,接触到大量的文献史料与作品,深深感受到湖美先贤的惊才绝艳以及在推行现代美育中所作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与贡献。”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贤军教授以《彰显新时代文艺的文化主体性》为题,阐释了《讲话》的学术意义及理论价值。
做新时代文艺工作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我们要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来指导科研、教学和设计实践。”湖北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尹传垠教授近年来对鄂东南、鄂西南的乡村文化和乡村建设现状持续开展广泛的实地调查和研究,他在座谈会上介绍,调研中发现“乡村集市”在乡村振兴战略和传统文化传承中有着重要作用,遂提出以“集市经济构建共同富裕基础、以集市创新推进产业兴旺发展、以集市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观点。
中国画学院教师代表叶军教授以他创作的《千里挺进大别山》为例,阐述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创作精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爱国主义。”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叶军的另一件作品《荆楚遗韵》表现的就是曾在楚地的文人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我们要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作为一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高等艺术院校,湖北美术学院一直以来都肩负着深耕本土文艺土壤、培养优秀艺术人才、推动文艺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学校教务处处长肖莉教授介绍,围绕艺术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学校牢牢锁定培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高质量艺术人才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不断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
学生工作处处长郭洪亮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的学生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一方面,持续推动“艺言崇德”思政引领工程,通过多样化的主题教育活动和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的艺术追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另一方面,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精髓,进一步点燃他们的创作激情,引导他们在艺术创作中积极传递正能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为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