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光正 通讯员 苏晓 许月雯
“51年了,终于见到二哥了。”10月9日中午,在十堰市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三十六岩村,67岁的吴交永刚下车,弟弟吴交远、妹妹吴交翠与他紧紧相拥,泣不成声。51年的牵挂、担忧,在亲人相拥的这一刻,化作无法言语的情感,倾泻而出。
多年来,吴交远利用外出打工的机会寻找二哥吴交永。直到侄子吴学军打电话让他看一段视频,辨认其中寻亲的老人,数十年的牵肠挂肚,总算有了让人喜极而泣的结果。
老人录下视频,说出老家地址
9月23日下午,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长安分局大兆派出所民警护送一位老人,到西安市长安区救助管理站求助。得知老人肚子饿,站长肖栋端来泡面。老人说起了自己的身世——他叫吴交永,是十堰市郧西县人,今年67岁。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父母把他过继给别人家。因经常遭养父母打骂,1973年,他跟村里人到了西安,漂泊不定。
打量着眼前这位老人,肖栋寻思,一定要为他找到老家的亲人。他说:“我们救助过很多有智力障碍或精神障碍的人,他们几乎丧失了语言功能,像吴交永老人这样说得如此清楚的,很难得。”他们把吴交永送到定点医疗机构检查身体后,向郧西县救助管理站发出了请求协助核实吴交永身份信息的公函,一起传过去的还有吴交永的照片。
第二天一早,郧西县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许应华通过网络,把老人的照片发给以前认识的安徽省定远县公安局民警马义民求助。马义民曾利用大数据技术,帮助1.3万余名流落异地者返乡团圆。可惜,这次他没有查到更多有效信息。
不肯轻易放弃的许应华联系西安市长安区救助管理站,再次询问吴交永的情况,并请医护人员帮忙录下一段寻亲视频。
“我叫吴交永……湖北省郧西县庙川区上川公社六林大队……”9月26日下午,许应华在抖音发出一条寻亲视频:头发花白的吴交永面向镜头,讲起了自己的人生故事。
吴交永说,现在他还有当年的布票、粮票,但一直没有身份证、手机,“年轻时,我在农村给人家割麦子,80年代开始就给人打零工,一直到现在没结婚,没有儿女”。
转发视频,找到老人亲属
许应华把视频转发给了一些同事、朋友,请大家帮忙找人。
吴交永在视频中说的“六林大队”,如今已并入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三十六岩村,离县城120多公里。通过曾在湖北口回族乡工作过的老同事李必菊、徐礼春夫妇,许应华得到了一个重要线索——三十六岩村的吴学军有了积极回应。
电话中,吴学军说:“村干部在微信群里发了这段视频,我感觉视频里的老人是我的叔叔。但我对老一辈的事情了解不太多,我另一位叔叔吴交远更清楚,我马上把视频传给他。”
许应华当即赶到吴交远居住的郧西县观音镇垭子湾村,这才了解到吴交永老人的故事。原来,吴家兄妹4人,20世纪60年代因家庭困难,排行第二的吴交永被过继给别人家。养父母结婚多年没有孩子,最初对吴交永还不错。后来,养母怀上孩子,逐渐对吴交永看不顺眼。养父母经常打骂吴交永,让吴交永觉得自己是家里多余的人,于是离家出走。
为了寻找吴交永,20多年前,吴交远到一家建筑公司打工,多次利用在河南、陕西等地工作的机会,打听吴交永的下落。“找不到二哥,我一辈子都不得安生。幸亏有了这段视频和照片。”他捧着手机说。
亲人团聚,两面锦旗致谢
10月9日,肖栋与3名同事驱车3个多小时,护送吴交永到郧西县救助管理站。该站与湖北口回族乡政府联系,接力护送吴交永到三十六岩村吴学军家里。
此时,吴交远、吴交翠已分别从郧西县观音镇、上津镇提前赶到吴学军家等候。见面时,姐弟三人相拥而泣。时隔51年的重逢,有多少辛酸和思念化作了泪水。
“一想到二哥多年来孤孤单单一个人,我的心就像刀绞一样痛。”10月14日,吴交远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一家人终于团聚了,他很激动、很喜悦,也很心疼二哥。
“我回来了,只有依靠亲人们。”吴交永现在住在吴学军家,由吴学军帮忙办理户口、身份证等。郧西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等吴交永的相关手续办好了,可以认定为特困人员,每个月享受特困供养金。
吴家人准备了两面锦旗致谢,一面给西安市长安区救助管理站——“真情为民,尽心尽责”;另一面给郧西县救助管理站——“叔父失散五十载,救助寻亲得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