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诗词游襄阳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王维《汉江临眺》
这是一座“扼天下之要”的古城,汉晋以来,代为重镇,金戈铁马,风云际会,群雄逐鹿“华夏第一城池”;
这是一座“烟火气融入都市气”的新城,内畅外联,通江达海,文旅破圈,产业向新,活力升腾“襄阳好风日”。
时光无言,笃行致远。
拥有2800年建城史的襄阳,迎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春天——
3000亿、4000亿、5000亿……地区生产总值每三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城市50强,连续两年居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第一位,连续五年入围全国数字经济百强城市。
经济社会大发展、城市文明大跨越、民生福祉大提升,一份波澜壮阔的“襄阳答卷”昂扬经济发展曲线,一份色彩斑斓的“襄阳答卷”为湖北全域添彩。
奋进新征程,扬帆再起航。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描绘了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壮丽蓝图,提出加快建设襄阳都市圈,支持襄阳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连接中西部新通道的核心枢纽节点,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
襄阳扛牢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责任担当,精准对标湖北建成支点的“五个功能定位”,牢牢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聚力打造“一枢纽四基地”和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中走在前、挑大梁。
风起汉江,大城崛起。
古韵新辉,蝶变襄阳。
一座宜业、宜居、宜乐、宜游、宜学的人民之城、智慧之城、幸福之城,在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城市能级跃升
襄阳中心城区人口增至239万人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杜审言《登襄阳城》
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襄阳,是金庸先生偏爱的“侠义之城”。
这里,延续了近千年的“南城北市、拥江发展”的地理空间格局,城市结构呈现一江双城的“I”字形。
改革开放后,高新区和襄州区逐步融入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为“C”字形。
2012年,襄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城市东进、建设新区”。同年,省政府批复东津成为了全省第一个城市新区。
东津落子,襄阳画“圆”。至此,襄阳迈进了向“拥江环洲、一心四城”的“O”字形发展新阶段。
建设东津城市新中心,是襄阳做大做强城市、全面提升城市能级的必然选择。
围绕“强心、壮圈、带群、协调”的核心思路,襄阳坚决扛牢“引领、辐射、联结、带动”的使命任务,加快建设东津城市新中心,全力提升城市能级,推动城市做大做强。
汉江新都会,襄阳新中心。
号角吹响,10.63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建设全面铺开,襄阳市图书馆、科技馆、规划展览馆、全民体育运动中心等一批重大功能性场馆相继开放,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华中农业大学襄阳书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先后入驻东津,襄阳市中心医院、一医院、中医医院、同济襄阳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加速布局,赣锋锂电、汉瑞通信等一批龙头企业先后落户,东津新城人口增至22万人。
新城建设加速推进,古城保护利用如火如荼。
马跃檀溪、万山景区等文化遗产风貌修复再现,半城烟火半城诗管家巷持续火爆,一条巷子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古色古香和沧桑繁华。
10月1日,襄阳版“清明上河图”襄水街开街。这是襄阳首个滨水生态艺术街区,也是襄水岸线生态修复提升项目。开街即火爆,国庆长假客流量突破25万人次,销售额超过300万元。
城区繁花似锦,公园绿意盎然。
2023年,襄阳新增城市绿地150万平方米,新建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西湾公园、连山湖生态公园、桃园公园等城市公园15个,打造月季花卉景观大道10余条,创造了“亮丽、多彩、舒适、愉悦”的高颜值城市环境。
还绿于民,还景于城。
“城市绿心”鱼梁洲鸟语花香、汉江湿地白鹭翩翩起舞、口袋公园人来人往……天更蓝了、城更绿了、水更清了、景更美了,这是市民近年来最直观的感受。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打造“人民之城”,不仅要提颜值,更要增内涵。
这两年,襄阳积极推进“数公基”赋能应用场景建设,以“数”为基,让“城市大脑”更聪明。“一张网”“几朵云”,将城市里纷繁复杂的运行数据汇集起来,构建起一个高效、智能、便捷的数字化城市,切实提升襄阳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今年9月,襄阳从全国144个城市项目中脱颖而出,入围“2024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中国”治理大奖。这是继今年7月荣登第十七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2024智慧城市先锋榜”之后,襄阳市斩获的又一全国性重量级奖项。
城市能级提升,万商云集,游人如织,人才济济。
今年6月,为期一周的全国大艺展活动在襄阳举办,这是大艺展首次在非省会城市举办,205所高校277支代表队齐聚襄阳古城,共享“襄阳好风日”。
2023年,襄阳经营主体总量达到77.8万户,跃升至全省第2位;历史性实现“年迎一亿客”;中心城区人口增至239万人(建制区164万人)、吸引周边城市人口11.34万人,其中东津新城人口22万人、吸引周边城市人口6.05万人。
产业层级上“链”
全国首个中心城区车联网功能全覆盖城市
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
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
亦可以图西北者也。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自动驾驶中,请保持车距!”在襄城尹集乡,一辆辆无人驾驶物流车按程序预定的路线,行驶在大街小巷,单车日送快递约2000件。
今年7月,襄阳向东风蓝卡(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发放12张低速功能型无人车测试应用牌照,成为湖北首个开启无人物流配送的城市。
3个月来,这12台车辆累计投递快递150多万件,单车平均每月为物流企业降低运营成本超30%。
无人末端配送车上路运行,是襄阳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汽车,是襄阳首个千亿产业,既是骄傲,也暗藏隐忧。如何在新能源浪潮席卷而来的当下,抢抓“智驾”新蓝海?
作为全省唯一、全国7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之一的车联网先导区,襄阳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智慧城市建设、产业链式发展中再造新优势、构建新生态、打开新空间。
思路一变天地宽,奋楫争先交答卷。
产业上新:首款“襄阳造”新能源乘用车纳米01实现“零的突破”,比亚迪30Gwh动力电池项目全面投产;东风康明斯全新智能化重马力工厂5月建成投产,首台传奇发动机下线。
企业联网:东风股份、风神襄阳、东风纳米、襄阳腾龙汽车等企业积极开发智能网联车型,东风电驱动、国太阳、群龙汽车等企业成功研发智能座舱、网关、线控转向、汽车线束等关键总成和零部件,襄阳达安2023年智能网联领域检测收入突破1亿元。
城市变聪明:襄阳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2023年8月正式揭牌,全国首个中心城区车联网功能全覆盖。在全国率先部署城市级人工智能红绿灯,提升重点主干道整体通行效率15%以上,降低路口平均延误时间31%,降低9路公交线路事故率42.5%。2023年省公安厅公布数据,襄阳市机动车保有量居全省第二,道路畅通指数稳居全省前列。
破旧立新,不仅仅是汽车产业。
襄阳抓牢抓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补短板、锻长板,全方位优化产业生态,推动“144”产业集群和“6+2”重点产业发展,加快打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储能电池、精细磷化工等一批千亿级新兴产业。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速崛起——
从玄武岩中“抽”丝,把石头变成布料,襄阳造“石头版”五星红旗亮相央视《开学第一课》,展示出襄阳新材料领域的非凡实力。上半年,襄阳新能源电池产量增长55.55%,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36.5%,提升1.9个百分点。
磷化工产业奋力突围——
坚持现代磷化工与磷系新材料“双轮驱动”协同发展,湖北锂源5万吨磷酸铁锂及5万吨磷酸铁项目、吉利硅谷1万吨多晶硅项目等一批百亿级项目加紧建设。去年6月,全省第一批复核认定合格化工园区名单公布,襄阳6个建成化工园区全部通过认定。
农业产业扬优势再进阶——
2023年,襄阳粮食总产量94.62亿斤,实现粮食生产“二十连丰”,稳居全省第一位。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襄阳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不断提高,“襄飘天下”农产品全品类领军品牌叫响全国,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144家,全省第一。
在强链、补链、延链、稳链的华丽蝶变中,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带动产业上下游生态链协同发展的“襄阳模式”加快形成——
新能源商用车供应链、襄阳华纺供应链、襄阳磷化集团按下发展“快捷键”,襄阳联合武汉、十堰、随州申报的“武襄十随”汽车集群获评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谷城再生钢铁产业集群获评全国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产业迭代,数智发力。
以湖北隆中实验室为代表的创新平台建设全面加强,2项技术成果入选20项湖北实验室标志性成果,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498家,襄阳高新技术企业近17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200亿元,襄阳被评为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成功创建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枢纽能级“快进”
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核心节点城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快,真快!”
十一假期,来襄阳的不少自驾游客,提起襄阳交通,笔挺伸出大拇指,“从市区任何一个地方驾车出发,10分钟内上快速路、15分钟内上高速、30分钟内抵达机场或高铁站。”
路畅人欢的幸福感,襄阳人民感受最深刻。
襄阳因交通而兴,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历来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从昔日的“双脚丈量”到如今的“抬脚上车”,从单一的交通方式到多元化的交通网络,一代代襄阳人见证了交通翻天覆地之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汉丹、襄渝、焦柳3条铁路建成通车,襄阳一跃成为全国铁路运输网的重要枢纽。进入新时代,襄阳交通日新月异,蓬勃发展。
——县县通高铁。2019年11月29日,汉十高铁开通,襄阳一步跨入高铁时代;同年12月1日,郑渝高铁郑州至襄阳段开通,襄阳接入高铁“局域网”;2022年6月20日,郑渝高铁全线贯通,襄阳迈向高铁“互联网”。襄阳北编组站年编解列车超千万辆,编组量全国第二。808公里的高铁串起东西、南北经济大动脉,可直达170多座城市,1.5小时可到武汉,2小时到郑州,3小时到重庆,4小时到北京。
——公路四通八达。今年9月26日,襄阳至南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襄阳至宜昌、至南阳、至信阳,老河口至南漳等4条高速公路以及福银、二广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工程将陆续开工。县县通2条高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16公里,居全省第二。
——航空加速起飞。今年10月2日,襄阳再添一条国际新航线,直飞泰国曼谷。襄阳刘集机场完成改造,直飞全国30个城市,襄阳航空口岸临时开放,开通直飞香港、芽庄、曼谷航线;小河港开通26条国内外航线,通江达海。旅客吞吐量近200万人次,升至全国第45位。10月2日晚上9时11分,泰国狮子航空SL8125航班载着184名旅客从襄阳刘集机场飞往曼谷廊曼泰国国际机场。这是继今年7月2日开通襄阳至越南芽庄国际航班后,襄阳开通的第二条国际航线。
——水路流金淌银。汉江小河港开通航线26条,实现通江达海,货物吞吐量增至百万吨/年,可出海至泰国、日本、欧洲等国。
襄阳经济劲从何来?
劲从畅中来。
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铁路物流基地一期、中车物流园一期等先后建成投入使用,襄阳获评国家级功能型流通支点城市、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铁水公空备,襄阳天下通——
2022年,襄阳被列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1至8月,襄阳铁水公空营业性货运量2.34亿吨、同比增长4.02%,襄阳机场旅客吞吐量128.7万人次、同比增长47%,接待游客6925万人次、同比增长4%,交通枢纽功能的发挥与文旅热度、经济活跃度形成良性互促。
内畅外快 ,“环”动襄阳——
2023年2月24日,长约27公里的襄江大道(东西轴线工程)全线通车,如同一条“金腰带”穿过城市中部,将樊城、鱼梁洲和东津新区连为一体,成为贯通城市东西的交通大动脉。作为襄江大道连接樊城和东津新区的关键节点,全长5.4公里的鱼梁洲隧道,两次下穿汉江,是华中地区首条内河沉管隧道,被誉为“千里汉江第一隧”、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的“内河重制版”。
2024年4月26日,襄阳环线提速改造工程全面建成通车,中心城区快速路网规模达到200公里,“一轴三环九放射”骨架路网布局进一步完善。襄阳成为全省第二个、全国少有的同时拥有快速、完整“内外环线体系”的地级市。
无数个晨昏交接,千万个凝眸时刻,城市的轮廓折射出时代巨变,也映照出烟火日常。
路畅、景美、人和、民富,资源要素“向襄”奔赴。
物流“地网”、数字化“天网”、供应链“金网”、服务贸易“商网”四网融合。好项目相继落地,大企业纷至沓来,“144”产业集群加速发展,工业总产值向万亿挺进。
名家看襄阳
金庸
中国魅力城市襄阳,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墙依然完好,凭山之峻,据江之险,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风光,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自古就是商贾汇聚之地。今天这里已成为内陆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枢纽,聚集山水之精华。
李春雷
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襄阳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从卞和的和氏璧到宋玉的美男子,从王粲的“七子冠冕”到米芾的“最美行书”。
唐诗之于襄阳,更是一座宝藏。
且不说襄阳人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321首,也不说王维、岑参等人写襄阳的数百首(篇)诗文,单说李白、杜甫、白居易三大诗人与襄阳的关系,就足以让外界艳羡。
邓刚
一级作家,国务院专家津贴获得者
襄阳步步是文化,处处是历史。你不用说走马观花,就是“跑”马观花,最终也是望洋兴叹,万紫千红看几朵而已。
到襄阳是景色之游,是审美之游,是文化之游,更是“思想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