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汉泽 李墨 余宽宏 张灿 河北日报记者 林凤斌
定州篇
采访地点
南水北调
中线工程受水地
河北省定州市
受水情况
10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定州市供水约18.5亿立方米,其中生态补水约16亿立方米。目前,定州市67%的居民饮用“南水”。
定州是联合国地名组织命名的“千年古县”,战国、两汉时期的中山国先后定都于此。
清康熙年间,知州黄开运罗列“定州八景”,其中就包括以唐河为主体的“唐水秋风”。
上世纪九十年代,唐河连续多年断流,河道干涸,沙砾裸露,一遇到大风天气,便是黄沙漫天。
2019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始为唐河生态补水,目前已累计补水7.8亿立方米。
城市因水而活。依托生态补水实施“揽河入城”工程,一幅“以水润城、蓝绿交织”的城市画卷,在定州徐徐展开。
有水前后的唐河:
一风沙漫天,一风白鹭起
9月19日,河北省定州市苏泉村。唐河缓缓从村边流过,两岸绿树成荫,不时刮来的微风,惊起几只白鹭在低处盘旋。
挂饵、抛钩、提竿……正在水边钓鱼的张明远一边欣赏美景,一边享受垂钓之乐。两个小时里,他钓到了3条鲤鱼。
唐河发源于太行山脉,流经山西、河北两省,注入白洋淀。历史上,唐河水流湍急多次改道。在汇入白洋淀的9条主要河流中,唐河的流量位列前三。
定州市发展和改革局二级主任科员李少卿介绍,过去唐河两岸良田肥沃,盛产水稻,秋收季节,景色宜人,堪称一景。《定州志》将“唐水秋风”描述为:蓼红芦白思悠悠,沙明远浦看浮鸥。
“老人们常说,唐河水大的时候,需要乘船过河才能到达定州,但是我在河里没见过船。”40岁的张明远是土生土长的苏泉村人,从小在唐河边长大。他看到的唐河常年无水,刮起风来黄沙漫天。
2019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始为唐河生态补水。“南水北调和西大洋水库相互协调补充,确保唐河常年有水。”李少卿介绍,唐河是白洋淀的上游,补水既帮助唐河恢复生态,又为白洋淀送去了汩汩清流。
唐河紧邻定州市主城区,常年性的河水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活力。2021年,定州市启动唐河生态水系工程和生态治理工程,完成河道疏浚、生态槽开挖、边坡防护,计划将唐河两岸打造成为定州城市生活的生态屏障,再现“唐水秋风”图景。
“我们依据河流地势,建设了七彩石滩、草药园、星空营地、梯田花海、亲子乐园、研学基地、露营基地等,全域化打造特色产业和休闲景观。”中标该项目的中铁十一局定州片区项目负责人周明贵介绍,项目总长约23公里,河岸治理宽度约400米至600米,建成后将实现引水入城、防洪排涝、生态涵养等功能。
“如今,唐河两岸增加绿化面积270余万平方米,湿地面积20余万平方米,休闲节点30个。”李少卿说,每到节假日,这里都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023年,唐河被河北省评为四星级“幸福河湖”。
一座古园林的重生:
山水意境,偕众同春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定州市城区居民吃上了“南水”,但近百万农村居民依然饮用地下水。
有了“南水”和唐河做后盾,定州市加快推进水资源优化工程。
2022年下半年,定州市农村生活水源江水置换工程启动。402个村庄、92.26万居民、537家企业从饮用地下水改为“南水”。
“工程实施后,我们关停农村地下水水井415眼,每年压采地下水2677万立方米。”定州市水利局工作人员柴兰柱说,2018年以来,定州市地下水位平均上升了5.42米。
地下水位上升,有效支撑城区水循环系统,同为“定州八景”的众春园建设项目提上了日程。
众春园始建于北宋,为公共园林,由北宋名相韩琦命名,寓“偕众同春,与民同乐”之意。清朝年间,因康熙、雍正、乾隆、嘉庆4代皇帝西巡时皆到此处暂住而声名大噪。
周明贵介绍,众春园占地458.32亩,主要建设有韩苏祠、驻春阁、御书院、百花池、悠然山等景观,通过文化叠加的手法,再现宋代众春园的山水意境。
其中,仅水体面积就达2.4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超过19万平方米。漫步园内,抬眼远眺驻春阁,宏伟壮观的建筑倒映在百花池中,宛如一幅泼墨山水图;登上熙然台,或在亭中小憩,或远望开元寺塔,全园景色尽收眼底……
“‘南水’润泽下,城市的水资源和水生态持续变好。湿地多了,环境好了,白鹭、夜鹭扎堆。”周明贵说,定州城外的唐河与城里的众春园、中山公园相互辉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百鸟争鸣。
9月26日,众春园开门迎客,“十一”期间共接待游客64.69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