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9日

“我的事业就在红军山上”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振雄 汪芹 通讯员 胡鹏 段冕

10月8日,胡顺一早起床,去登牛背脊骨山,“长假结束了,我们开工了。”

今年国庆长假7天,每天有两三千游客来登牛背脊骨山。

这是一座“红军山”,位于英山县陶家河乡胡家湾村,海拔1100多米,因形似卧着的水牛而得名。史料记载,1934年10月,红25军在此浴血奋战两昼夜,在与党中央失联的情况下突围长征,历时10个月转战近万里到达陕北。至今,24座无名烈士墓深卧山间,三四百米长的战壕清晰可见。

胡顺是英山陶家河人,1972年出生,1992年入伍,在吉林解放军某部“董存瑞团”服役4年,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荣获“优秀士兵”“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还负过伤,7级伤残。退伍回乡后再来登山,他心潮澎湃,“当了兵才知道,红25军太神奇了!”

红25军有“五大传奇”,胡顺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一一介绍:红军战士年龄最小,平均十五六岁;数百次战斗,兵员不减反增,2980余人出发,到陕北时近4000人;唯一在长征中创建过根据地;长征中装备最好,每连有机枪;最先到陕北,走出97位将军。

“他们勇敢,还有智慧。我想把烈士墓、战壕修旧如旧,再现当年峥嵘,用今天的幸福生活告慰英灵。”胡顺说,“我的事业就在红军山上。”

“修缮烈士墓、战壕,需要一大笔经费呀……”记者提出疑问。

“我有个哥哥在北京创业小有成就,多次借钱给我。”胡顺透露资金来源,“我对哥哥讲了,有钱就还他,还不了就请他多担待。”

从2011年起,胡顺开始勘察红军山,凿山开路。资料显示,共280多位红军烈士长眠于此。然而,山上坟墓仅24座,碑石破损,刻着“一个兵”“三个兵”“五个兵”……胡顺抚摸碑石,一次次热泪盈眶。2013年,他从哥哥那里借来一笔钱,又多方筹了23万元,动员乡亲们上山帮忙,为无名烈士修墓立碑,竖起8.8米高的牛背脊骨战役无名烈士纪念碑,还围着烈士墓移栽杜鹃花,“红星照我去战斗”的画面在他眼前隐约浮现。

“最初我只想修缮红军墓,打造红色景区是乡亲们提出的想法。”胡顺说。

开发建设红军山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胡顺找来十几名退伍战友,合办英山县牛背脊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人人持股,一起开发。2015年建合作社,投入170多万元,扩建村里唯一的茶叶加工厂,帮茶农户均年增收1100多元。2017年又投入200余万元,建起天麻、茯苓、桔梗种植基地,打造陶阳春茶、月乡明酒、红军泉矿泉水等品牌,每年提供灵活就业岗位3000多人次。2017年,胡顺被评为黄冈“退伍军人创业标兵”,2018年成为英山“十佳创业标兵”,2019年荣膺“荆楚楷模”,2022年荣获黄冈市劳模称号,2023年再获黄冈“最美退役军人”荣誉。他带领乡亲们修建的牛背脊骨红军遗址,也于2020年被评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累计投资已逾4000万元,牛背脊骨红军遗址景区一直面向大众免费开放。”胡顺介绍,他们在山上定期开展讲解员培训,暑假组织村里学生上山培训,开网站让游客网上预约、订餐,通过提供服务获得一些收入。记者看到,红军之家餐厅设有“英雄山”“红军情”“杜鹃花”等红色主题包房,菜谱上有“红米饭”“南瓜汤”等菜品。

“抚今追昔,忆苦思甜,在美景中接受精神洗礼是我的初衷。”胡顺遍寻了解历史的老人,听他们讲往昔的红色故事,组织编写《红二十五军血战牛背脊骨》《红军夜袭太湖》等书籍,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鲜活教材。

牛背脊骨红军遗址景区还在建设,宽7.5米、长5公里的红色园区公路已修至山顶。10月8日清晨,十几名村民上山,继续修缮红军战壕。

英山县烈士陵园管理处老主任何栢胜介绍,胡顺退役不退志,矢志不渝只为山花更艳、红色基因薪火相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有两个园区,英山园区已率先通过国家4A级评审,没有胡顺早早守山十几年,项目进展不会这么顺利。牛背脊骨战场遗址、千亩杜鹃花海为英山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 2024-10-09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90761.html 1 “我的事业就在红军山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