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6日

“五个重大关系”抓住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要害

□ 梅萍 白如

“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实现既定目标,明确提出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五个重大关系”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抓住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要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为我们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民生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国家重大战略取得新进展时,民众更加多元、更高层次的需求也会显现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建设教育强国最终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支撑国家战略”与“满足民生需求”明确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重点和最终目标。“支撑国家战略”意味着教育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扮演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要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满足民生需求”意味着教育发展要顺应民生期待、增进民生福祉,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彰显了教育强国的根本价值追求。

“支撑国家战略”与“满足民生需求”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提高教育贡献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方式。支撑国家战略,不仅不会约束和制约民生需求的满足,反而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有效促进民生领域的改善和发展,进而提升满足民生的需求指数。民生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国家重大战略取得新进展时,民众更加多元、更高层次的需求也会显现。聚焦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使命任务,教育强国建设既要全面支撑国家战略,也要科学满足民生需求,推动教育发展与国家战略相关、与民生需求相符。

建设教育强国,既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保障国家重大工程高质量完成,也要精准对接和解决民众关于教育急难愁盼的问题,促使教育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全面均衡”到“优质均衡”、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从“满足需求”到“激发需求”的根本性转变,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寓“知识学习”于“全面发展”之中,促“全面发展”于“知识学习”之上

知识学习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途径,全面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不仅让“知识学习”指向“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的、深层的、终极的价值取向,而且让“全面发展”助力“知识学习”更主动、更深入、更前沿。

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知识学习”是“全面发展”的基础途径,通过知识学习,人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是实现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全面发展促进知识学习更加主动、更加深化、更有效率,个体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其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并激发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可见,需要正确处理“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寓“知识学习”于“全面发展”之中,促“全面发展”于“知识学习”之上。

建设教育强国,既要注重知识学习,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知识学习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不断跨越思想观念的障碍、挣脱利益固化的藩篱、打破经验主义的陈规,掌握事物发展之规律,通晓天下之道理;也要以“双减”工作为抓手,统筹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核心素养培养、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留足空间、提供条件,打造“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互促互进的“教育生态”,确保教育强国建设基础牢、目标稳。

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配性”,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和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成为国际竞争至关重要的变量。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人才聚集的基地,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巩固了教育发展的优势,激发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内驱力”。“满足社会需要”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要求,阐明教育强国建设要洞悉社会发展大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培养人才与满足社会需要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对二者关系的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渴求人才,而能否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衡量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标准,这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指向性”,也说明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的“导向性”。因此,要在培养人才中不断满足社会需要,在满足社会需要中逐渐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让人才培养与满足社会需要实现无缝对接。

建设教育强国,既要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紧随社会需求的“方向标”,动态调整学科设置、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教育体系的科学性、前瞻性、卓越性去满足社会各领域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提升人才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同时,社会各领域也要积极参与到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配性”,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持久动力,也是教育发展与治理的永恒主题

立足中国教育实际,“规范有序”代表着教育在一定范围内的和谐与稳定,是激发教育活力、调动教育积极性的重要保障。“激发活力”不仅代表着教育的丰富性、多样性、活跃性、持续性,也代表着党和国家对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调动与激发。

“规范有序”与“激发活力”二者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体。“规范有序”为“激发活力”提供重要支撑,“激发活力”为“规范有序”提供重要动力。当前,教育强国建设仍面临诸多风险挑战,需要把握好“规范有序”与“激发活力”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掌握好二者之间的“度”,努力塑造一个既管理规范、秩序井然,又活力迸发、生机盎然的教育环境。

建设教育强国,既要在“规范有序”的大框架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攻坚克难,激发教育发展活力,让教育强国建设能够遵循正确导向,保持合理秩序,又能够完善学校管理体系,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化解学校安全风险,保持“规范有序”与“激发活力”的动态平衡,使“激发活力”生长于“规范有序”之中,“规范有序”存在于“激发活力”之上,让教育秩序井然,让教育活力迸发。

“扎根中国大地”是由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甚至教育实践所决定的,“借鉴国际经验”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扎根中国大地”是由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甚至教育实践所决定的,旨在强调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明确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底蕴深厚、国情特殊复杂的国家“怎样发展教育”的问题,为建设教育强国找到自身力量锚点。“借鉴国际经验”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基本立足点,阐明教育发展要在学习中超越、在借鉴中创新,拓展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外部途径。

“扎根中国大地”与“借鉴国际经验”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是有机的统一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扎根中国大地”并不意味着中国教育“闭门造车”“盲目排外”式的封闭开展,而是通过秉持中国教育特色、释放中国教育能量,吸引全球教育资源要素;“借鉴国际经验”促使扎根中国大地更有说服性、更具主动性。

建设教育强国,既要坚持“以我为主”,着眼中国独特的历史与文化、独特的国情与实践,有效探寻更多适合中国教育发展的独特路径,实现中国教育理论源于中国、属于中国、为了中国;还要“吸收外来”,积极借鉴全人类创造的有益教育理念、先进教育模式和科学教育方法,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绘制一张定位“明晰精准”、视野“高深宽广”的教育强国蓝图,以便中国教育更加自信更加开放地亮相于世界。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4-10-06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90581.html 1 “五个重大关系”抓住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要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