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4日

引丹渠工程建成通水50周年之际,建设者深情讲述

青春热血浇筑襄阳“红旗渠”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龚雪 通讯员 杨少波 岳红亮

“图片上的这个人是我!”“这根梁是我放上去的!”

9月26日,在引丹渠工程竣工通水50周年之际,由襄阳市水利和湖泊局、襄阳市档案馆共同主办的“引丹50年”大型成果展在襄城区文化馆开幕。当天,李大坤、龚明川等当年的建设者来到现场,与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一起参观展览,回忆了这项润泽湖北、河南两省四市(区)的全国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细节。

“北有红旗渠,南有引丹渠。”1969年11月,引丹工程开工;1974年7月,引丹渠主体工程通水。引丹渠是襄阳18万儿女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修建而成,被誉为襄阳的“红旗渠”。

18万襄阳儿女齐上阵

“种庄稼十年九不收,连烧火的柴都没有。”今年74岁的李大坤回忆,他的老家住在襄阳市石桥镇加岗村,几辈人都深受缺水之苦。这里大片的黄土岗地,因严重干旱而贫瘠荒凉。

1958年,国家投资修建丹江口水库,为解决湖北襄阳“三北”(今老河口市、襄州区、枣阳市)地区、河南南阳市地区的干旱问题,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1969年10月,引丹渠工程开工,18万襄阳儿女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成立襄阳民兵团,积极投身引丹渠建设大会战。李大坤就是襄阳民兵团中的一员。“那年我才17岁,背着一个背包就上了工地,一待就是5年。”李大坤说,吃住都在工地上,几乎日夜轮流赶工。

整个引丹渠工程中,最难、最关键的是渠首工程,要打通丹江口水库南侧的珠帘山,由北向南凿出一条长6775米、高宽各7米的隧道。“洞中施工,最苦最累的就是翻渣工。”李大坤回忆,“三个人四班倒,常常有人因缺氧而晕倒,前面的人倒了后面再跟上,血迹斑斑,像打仗一样。那时候大家都有个共同的信念,就是要为家乡引水,即使死了也值得,让下一辈人不再缺水,不再受苦受累。”

放炮、打风钻、翻渣、立模、搅拌混凝土等,环环相扣,你追我赶,前赴后继,众志成城。襄阳民兵团的工友们硬是一锤一锤砸、一尺一尺钻、一车一车拉,九个工作面同时作业,最后完美对接,凿通了清泉沟隧洞,引出了一条“地下长龙”。

据资料视频,原襄阳地委副书记、引丹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沈汉民在世时曾说:“时任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同志来工地视察,按她的说法,像这样的工地,这样大的规模,你们民工能够在一年多的时间打通,应该说是一支了不起的队伍。就是专业的施工队伍,搞这样的工程,没有三年四年的时间也搞不完。”

排子河渡槽工程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

1973年2月26日,引丹渠第二期工程的主要建筑——排子河渡槽破土动工。

渡槽施工,难在高空。排子河渡槽183个平均高24米的槽墩如何浇筑起来?重达二百吨的整体槽身如何吊上去?

“当时,我的恩师、省水利厅的工程师王绥之,提出了用滑动钢模浇筑槽墩的建议。”王绥之的徒弟、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宾洪祥介绍,恩师生前曾说过,因为这种方法当时在国内水利工程上从未使用过,属于异想天开,但工程建设者们还是决定试一试。没想到,一试之下,效果很好,既省时又省力。

宾洪祥说:“1974年7月,仅用一年半时间,排子河渡槽竣工通水,除工期用时较短外,工程费用也比预算节省了195万元。”排子河渡槽气势雄伟,像一条巨龙横卧长空,当时被称为“亚洲第一渡槽”。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因为速度快、质量优、费用省,排子河渡槽工程荣获“全优”奖。

1974年8月31日,历时5年建设,引丹渠工程终于建成通水了。“通水典礼那天,全村男女老少都来了。”当年建设者龚明川说,望着一渠清亮的湖水,人人喜笑颜开。距离干渠仅几公里的龚明川老家,从此告别缺水怕旱的历史,成为了鱼米之乡。引丹渠工程竣工后,李大坤、龚明川均在当地政府部门工作,直到退休。

引丹渠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大型水利工程,在全国排名第21位,湖北排名第2位。该工程包括长1070米的共引渠、长782米的自引渠、长6775米的清泉沟隧洞、长68公里的总干渠和长4320米的排子河渡槽等大型水利设施,以及总长254.2公里的6条干渠,又延伸出716条支渠和2800余处桥、涵、闸、小型泵站,沿途还有176座水库和万余口堰塘。清澈的丹江水通过引丹渠流入河南、湖北两省,解决了360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惠泽数百万人民,50年来累计引水超450亿立方米,成为沿线人民的生命水、幸福泉。曾经缺水的襄阳,如今已成为湖北省第二大粮食生产基地,粮食产量突破了百亿斤大关。

--> 2024-10-04 引丹渠工程建成通水50周年之际,建设者深情讲述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90476.html 1 青春热血浇筑襄阳“红旗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