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30日

观敖启权书法:

垂露之异与坠石之奇

敖启权作品

□ 易飞

大概15年前,我去洪湖市采访,当地正举办一场书画展览。我虽眼拙,但一眼看上了一幅竖式书法作品,魏碑笔法,作品落款:敖启权。

其后几年,总能在林林总总的书法展览和相关活动中,看到他的名字。自2015年起,敖启权以魏碑作品连续入选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每4年一届),让业内惊奇。全国书法篆刻展览是由中国文联和中国书协主办的中国书法界最高规格的综合性展览,已成为书法审美、价值认同和发展方向的重要载体。

今年7月,我们一起去韩国大邱参加一个书法展览,才得以近距离地接触。很快,我被他强大的记忆和精深的书法宏论湮没。敖启权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导师。他的作品3次入选国展,只是证明他能写;他还很能说,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娓娓道来,不失为一位优秀的书法传播工作者。

启权先生虽初习二王,上追两汉,但我以为其精髓还是魏碑,尤以《张猛龙碑》见长。书法家孙必高对他的评语很中肯:书外求书,字中悟道,将宇宙世界和大自然的阴阳变化寓于书中,领悟“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的精髓。

有一阵发现他的朋友圈,总是放上两条鲫鱼,以为他是个钓徒,打开后方知与钓鱼无关。敖启权自创了一套学习书法的秘径。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只知道看着碑帖日复一日地临写,总觉得进步太慢,收获不大。这个进步不快的普遍问题,他用“双鱼图”理论进行了阐释——照片上有两条同样大小的鱼,形一样,质不同。一条是死鱼,一条是活鱼。而死鱼与活鱼入眼能辨。从照片上一眼就会看到死鱼眼睛淡然无色,而活鱼的眼睛则灵动有神。

于鱼,粗看是形一样,质不同;于字,则大有潜台词。要成为一条活鱼,使之灵动地落在七尺宣纸上,要下的功夫,在鱼之外,更要得法其“渔”。

敖启权在精研易学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提出了道、理、法、术、器书法理论。道,即天道。理,即地理、规律。法,效仿,遵循。术,是技术层面上的实际操作。器,是器皿或工具。其精髓总结起来,概括为两个字,即道和术。

方法上穷其妙,创其新,行为上对自己非常苛求。据我所知,敖启权每周要写一刀纸。其临池之勤,差不多达到了“笔成冢,墨成池”的学习程度。

敖启权深知,笔墨技法固然再精绝,不过是术而已,终究止步于书匠,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大家。“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书不惟技,皆由经而发,由文而化。致使其结体潇洒不羁,用笔流畅,且意态并显。不仅深藏魏晋遗风,还饱含时代大美。

其取法北魏墓志,结字自然,方圆兼备,古味浓郁。观其作品,横画不平,竖画非直,纵横有道,寓巧于拙,自成气象,以长短、粗细、欹正、疏密、俯仰,伸缩的笔法和章法表现,相互对立,又多样统一,用易学来指导书法创作,完美契合了易学里的阴阳变化之道。

其书中尽显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或疏可走马,或密不透光。纤轻曲圆中,显阴柔之美;厚重大方里,具阳刚之俊。无论是点画结体,还是布局谋篇,都呈现出中国古代道家哲学阴阳共生虚实相济道法自然的微纤妙理。下笔即形来,形袭魏晋;形来即神至,神通“自然”。其形收,则气如幽兰势若虹;其形放, 则气如蛟龙势若矢。此神形兼备之书,乃生命健康旺盛之“自然”流露,乃道法自然和谐共存哲学思想的艺术呈现。

--> 2024-09-30 观敖启权书法: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90241.html 1 垂露之异与坠石之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