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9日

改革突破 红色老区奔向金色未来

——奋力实现“两个更好”的麻城实践

一河两岸四桥。

铁海联运列车首发(麻城—日照)。

芭茅河流域治理全景图。

湖北卡倍亿电气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现场。

张家墩村菊花产业带。

麻城市西埠冲村村民在“荷风柳韵亭”聊家常。

这是一片红色沃土。战争岁月,黄麻起义惊天一响,14万英雄儿女前赴后继、紧跟党走,血洒疆场、不胜不休,用生命写下可歌可泣的宏伟乐章。

这是一片发展热土。进入新时代,百万人民发扬革命光荣传统,改革攻坚克难、项目大干快上,城乡统筹发展,产业转型壮大,用奋斗谱出波澜壮阔的盛世华章。

这就是麻城——

75年的砥砺奋进,昔日一穷二白的贫困县,今日已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中流砥柱。

据统计,去年麻城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455亿元,占黄冈的1/4;固定资产投资229亿元,占黄冈的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亿元,占黄冈的1/7,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均稳居黄冈首位。连续两年入围“全国县域发展潜力百强县”,连续三年入围赛迪中部百强县。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息。

麻城干群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殷殷嘱托,以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为主攻方向,锐意改革,狠抓落实,用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

以人为本    系统性推动城镇和产业“双集中”

起步就是冲刺!今年一季度,麻城出让土地10余宗,为企业提供“拿地即开工”的高效投资环境,让市场暖意融融。

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实现人口集聚,加快就地城镇化,是“双集中”的重要保证。麻城系统施策,着力打通“聚人、安居、兴业”这个循环,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和产业“双集中”。

围绕“供好地、建好房”,麻城鼓励引导房企建造第四代住宅、康养小区等“好房子”,为1.8万名闽云贵川在麻石材产业工人量身定做保障房,围绕“下一代、另一半”开展“送学生、送岗位”活动,吸引更多人举家落户。

围绕“买得起、愿意买”,实施分类分档奖补,优化公积金政策,引导被征迁群众早日安居,吸引有意愿群众安心购房,有效撬动建材、装修和家居家电消费。

围绕“住得好、融得进”,加快完整社区建设,打造“15分钟生活圈”。办好优质教育,新增中小学学位4500个,加快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提供优质医疗,建好医共体,吸引省内外周边县市人员来麻就医。

围绕“能乐业、留得下”,健全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平台,解决供需对接问题。推动工业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围绕主导产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推出“妈妈岗”“小时工”等定制化岗位,破解“就业空间偏窄”问题。

大别山下,举水河畔,一座高品质城市已经初步建成。

城市布局不断优化。高起点谋划“一中心四片区”城市发展总体布局,以文教新区为城市发展新中心,协同推进老城商贸片区、文教片区建设,统筹推进现代服务业片区和工业集中片区提升。

城市建设不断加强。投资12亿元开展城市片区更新改造,投资1.75亿元改造老旧小区39个,打造了肉糕巷特色街区。总投资19.8亿元的城市水环境整治项目启动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不断提升。

城市管理不断提质。共拆除违法建筑30多万平方米,整治居民小区197个、背街小巷1700余条、自然塆2733个。建立起小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三级联动”协调运行机制。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省级森林城市创建顺利通过验收。打造了3条绿化示范路、2处生态修复示范点、17处街头游园和口袋公园,启动仙居乡公园建设,城区绿地面积增加近50万平方米,美好麻城更加生机盎然。

“链”上发力   建成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金秋时节,位于麻城的立讯精密工业(湖北)有限公司一派繁忙景象。

去年,以立讯精密等为龙头的麻城汽配冶金产业集群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同比增长26%。目前,麻城的石材、汽车零部件、建筑业产值分别达到210亿元、104亿元、128亿元,成为黄冈唯一拥有3个百亿产业集群的县市。

突破来自麻城扎实开展的项目大会战行动。在各个重大产业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的努力下,2023年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130个,新入库项目个数、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均居黄冈首位。

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速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73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47家,均占黄冈的1/6;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总数达12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344家,居黄冈第一;成功创建省级集创产业技术研究院和菊花、天然石材2个省级检验检测中心。

擦亮“冈好办”政务服务品牌,成功创建11个省级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试点,数量居黄冈首位;“亲清云”服务平台获得国家层面肯定和推广;实现“一窗通办”受理事项占比85%以上,项目审批时限压减61%。

产业是经济命脉、强市之基,麻城以项目建设为硬支撑,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满意度,政企一心,加快打造大别山老区工业强市。

石材产业绿色转型——

以获评全国石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和全国石材行业绿色发展示范城市为契机,麻城锚定定制化发展方向,招引石材雕刻和研发设计的延链、补链、强链型企业落户麻城,加快高端化转型;成功举办国际石材博览会等盛会,全方位、多样化展示麻城石材产业发展成果,吸引更多企业来麻城采购和投资;聚力打造“金石链”,搭建交易撮合、智慧物流、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四大平台,加速建设高端产业园区、出口监管仓等重大项目,推动麻城石材向“开采在全球,加工在麻城;市场在全球,结算在麻城”目标迈进。

汽车零部件产业锻长育强——

装备制造(零部件)产业获评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主动融入全省汽车产业发展新格局,积极对接长江汽车供应链平台,打造“汽配链”;马勒三环、大帆金属等企业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方向转型,立讯精密、腾欣汽配等企业不断扩大产能,推动汽配产业由“结构件”向“功能件”“系统件”转型。

建筑业向“专精高”延伸——

麻一建设等本土企业“抱团式”走出去发展,补齐交通、水利等行业资质,增强建筑业高端市场设计和施工能力,引导重点企业从单一房建向市政设施、新基建、装配式建筑等领域发展,向“专、精、高”方向延伸。

电力能源实现跨越发展——

大别山电厂三期、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三期、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等项目全力推进。拓宽电厂热能应用领域,热能产业园逐渐成型。抽水蓄能、煤炭结算中心、大型储煤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启动谋划。

综合治理    小流域撬动乡村大振兴

“水清了,岸美了,路宽了,业兴了,看着实在让人欣喜!”沿岸群众的心声,是对“芭茅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的最好评价。

今年,麻城以芭茅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为重点,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基础和生态基底,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麻城实践。

治水为要,以人为本。麻城围绕“水”这个核心和“人”这个中心,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产业布局优化、村镇空间紧凑、土地节约集约。以治水为起点,推动水系“死水”变“活水”;以治污为重点,推进环境“治标”变“治本”;以土地流转为关键,推进“分散”变“集约”;以拓展就业增收为方向,推进“农民”变“市民”。

守牢四条安全底线,麻城交出亮丽成绩单:国省控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1.6%,实施垃圾分类自然村占比40%;三河口镇、阎家河镇、黄土岗镇和盐田河镇,将“省级美丽城镇”“乡村建设示范乡镇”“省级森林城镇”“省级生态乡镇”一项项殊荣捧回了家……

以产业振兴为突破口,小流域综合治理成为撬动乡村大振兴的支点。

“48.86亿元!”东坡庙会·首届王叔和中医药文化节暨第十一届菊花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发布“麻城福白菊”区域公共品牌的最新评估价值。2013年,这一数据仅为2.52亿元。

短短10年,一朵“福白菊”身价翻了19倍。短短10年,麻城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菊花产业创新发展之路。2023年,全市菊花总种植面积达16万亩,成为中国三大菊花主产区之一,干花年产量达1.7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约50亿元。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麻城推动中心镇、特色镇立足自身优势,错位发展,区域联动,走好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体协同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

从卖原料到卖品牌,麻城坚定转型,逐项突破。菊花、蔬菜、油茶……不仅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获批“两品一标”数量也达43个,居黄冈首位,还通过“接二连三”,一个个特色产业身价倍增,带动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持续“跑赢”GDP,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1。

好产业需要好机制支撑。市乡村一体组建乡村振兴投资平台,供销社综合改革稳步推进,联农带农富农机制不断完善。现代智慧物流园即将建成运营,农村寄递物流“一村一站”工程纳入全省强县工程试点。提档升级16个乡镇交通物流电商综合服务站,开通5个乡镇9条“客货邮”试点线路,覆盖62个行政村网点,日均运输量约2500件。

一条绿水,串起一片青山。满目苍翠中,157个美丽乡村、21个中国传统古村落焕发生机,群众端起了“旅游碗”,吃上“生态饭”。一“红”一“绿”,相映成趣。龟峰山景区5A创建进入冲刺,大别山红军公园建成开园,王树声、王必成等将军故居修缮完毕。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13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亿元,增长29.3%。

共同缔造    解答新时代基层治理之问

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是人民群众最纯朴的愿望。在麻城市阎家河镇石桥垸村,这个愿望正一点点被实现。

穿梭在古色古香的亭台水榭与曲径回廊之间,村民的房前屋后花木扶疏、绿影婆娑,宛如一幅动人的田园画卷。石桥垸村从“脏乱差”到“美整洁”,村民丁平福的笑容中流露出自豪,“这一切,都是共同缔造带来的福祉。”

麻城发挥先行试点优势,创新运用共同缔造理念整治环境、发展产业,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高标准打造省、黄冈市级试点30余个。

引导群众常态化“扫干净、码整齐、拆通透”,共同参与道路、环卫、绿化管护,共建美丽村庄、完整社区,办好“门前屋后”的小事,为城乡添彩。

做实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五方共治”创新成果,健全群众诉求闭环办理机制、家门口服务体系构建机制、多元参与社会治理机制,推进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组建到村、服务到组”,为治理提效。

发动群众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推动实现“干群板凳同坐、矛盾纠纷同调、法律情理同讲、平安稳定同护”,为平安护航。

坚持政府、市场、群众共同发力,引导群众发展参与度高、带动效应好的富民产业,为发展赋能。

共同缔造,点亮万家灯火,温暖百姓心田,汇成一幅幅幸福的民生画卷。

教育更均衡。组建融合型教联体41个。探索普通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跨县域、跨省域交流合作,加快实现城乡学校“同上一堂课、教育零距离”。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麻城校区开工建设,百万老区人民即将实现“大学梦”。

就医更方便。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和人、财、物统一管理,促进上下结合、防治结合、医养结合和中西医结合。市人民医院在全省县市级首批获批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市中医院通过三级医院核定,公卫中心建成投用,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完成整体搬迁。

出行更便捷。实施街区改造行动,推行“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改善城区道路微循环。全域公交改革基本完成,平均票价降低50%,增发特殊优待群体免费乘车卡5.5万张,群众出行更加安全便捷实惠。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服务群众急难愁盼,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麻城在统筹推进高品质城市建设中,共建百万人民的美好家园。

总策划:罗俊  策划:陈鹏 陈晓辉

撰文:肖杰 曾万春 秦楣

--> 2024-09-29 ——奋力实现“两个更好”的麻城实践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90115.html 1 改革突破 红色老区奔向金色未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