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杨驹 张梨
阅读提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全国最年轻、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居住着土家族、苗族、汉族、侗族等29个民族。
2021年以来,恩施军分区带领基层人武部扎根民族地区,投入700多万元资金,实施帮扶项目58个,用心用情服务各民族兄弟姐妹,涌现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宋传富等先进典型。一个个“橄榄绿”活跃在抢险救援一线、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9月中下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恩施大山,探寻民族团结进步中的“兵力量”。
“永远忘不了,危难时刻子弟兵的出手相助”
从恩施市城区出发,向东南方向沿着崎岖的山路驱车3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红土乡石灰窑村,这里是恩施军分区对口帮扶的乡村振兴重点村。
这个平均海拔超过1700米的偏远山村,是历史上著名的苏区,贺龙元帅曾来到这里建立革命根据地。
2017年以来,恩施军分区探索实施“9511”工程(“9”指军分区带8个人武部分别帮扶1个乡村振兴重点村,“5”特指每个单位对口助学5名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学生,“1”特指每个单位培养1名优秀“兵支书”,每个单位参与保护1处革命遗址);他们用心用情,为各民族兄弟姐妹雪中送炭、排忧解难;他们用军人作风,不让一位民族兄弟姐妹“掉队”。
“王老板,又在忙啥大工程?”
9月10日,在石灰窑村的恩施君泽药材专业合作社,黄威跟合作社负责人王辉打着招呼。
黄威今年31岁,是恩施军分区驻石灰窑村的第四任第一书记。
王辉的合作社主打中药材白三七的种植。大棚里,白三七长势良好。“这5亩地,明年就可以收了。按每亩地产2万斤计算,加工后能产生100万元左右的经济效益。”王辉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2019年,在时任石灰窑村第一书记胡兴文的建议下,村民王辉开始尝试种植白三七。白三七生长对湿度要求高,需要经常喷淋灌溉。缺水,曾是王辉最头疼的事。2021年春节,胡兴文上门走访时,王辉道出“缺水”的困扰。
随后,胡兴文将此事向恩施军分区领导汇报。军分区迅速协调资金、项目,几个月后一座蓄水池建成投用,解决了种植基地的灌溉用水。
没过多久,王辉带上几户乡亲成立药材专业合作社,取名“君泽”。“这是‘军泽’的谐音,意思就是军分区送来的‘甘露’。”王辉笑着说。
2022年,在恩施军分区的帮助下,王辉又建起加工厂,还重新整修了沟渠。如今,合作社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70多亩。
同样感恩恩施军分区的,还有农博公司董事长黄焕然。
农博公司的主要业务是马尔科土豆和土猪种植养殖销售。2020年,受疫情影响,企业的100多万斤土豆和20多万斤腊肉滞销。恩施军分区得知后,想方设法帮助农博公司的产品上平台、进市场,解了黄焕然的燃眉之急。如今,农博公司产品远销北京、深圳、成都等地,年产值超2500万元,带动2700多户农户致富。黄焕然说:“永远忘不了,危难时刻子弟兵的出手相助。”
设立奖学金,用爱托举大山里的孩子
“你看,我们学校的陈列馆、图书室、战术训练场,都是在恩施军分区的帮助下建起来的。”9月12日,在石灰窑村的八一爱民学校,面对采访,校长张志胜打开了话匣子。
石灰窑村八一爱民学校是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命名的300多所“八一爱民学校”之一,由恩施军分区帮扶。自2017年联系帮扶石灰窑村以来,恩施军分区一直密切关注学校发展。
“学校教学楼因年久失修,开始出现楼顶漏水、外墙瓷砖脱落等问题,给师生们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张志胜说,恩施军分区得知情况后主动找到学校,援助20万元修缮资金。同时,军分区还在学校设置了每年5万元的“八一”奖(助)学金,对困难学生及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帮助奖励。
九年级学生小吴(化姓)是“八一”助学金的受益者之一。去年,小吴的父亲意外摔伤,生活困难,学校从助学金中拿出3000元给予资助,帮小吴渡过难关。
助学路上,恩施军分区以及各市县人武部一直默默前行。
建始县红岩寺镇老板厂村是县人武部的驻点联系村。2022年8月,驻村工作队入户时发现家住十组的女孩婷婷有些闷闷不乐。经了解,婷婷的母亲几年前离家出走,父亲在干活时伤及腰椎,家庭陷入困境。当时,婷婷在红岩民族小学三年级就读,妹妹还在上幼儿园。
建始县人武部部长李庆峰了解情况后,决定为姐妹俩每人每月解决200元的助学帮扶资金。今年暑假,李庆峰到龚家走访,婷婷主动展示自己上学期的成绩单,自豪地说:“同学们都知道有个关心我的解放军叔叔,您的关心和鼓励是我克服困难的底气和努力学习的勇气。”
几年来,建始县人武部通过人武部机关结对共建,协调社会爱心人士和组织帮扶,先后结对帮扶50余名困难学生,援建14个高山小学“春苗图书室”,协助创建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用爱托举大山里的孩子。
昔日红军兵工厂,建成红色教育基地
“窑乡老区彩旗飘,男女老少热情高,出工捐款建广场,好热闹……”
9月11日下午,在石灰窑村文家铺组的三星洞前,58岁的组长吕南海带领3位村民敲锣打鼓,唱起自编的“三句半”。
洞口竖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石灰窑村红色教育基地——恩施军分区援建。
这里,是贺龙元帅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吕南海介绍,1929年至1933年,贺龙率红三军多次进驻石灰窑,军部驻扎在朱家湾。文家铺与朱家湾相距仅3公里,便成为贺龙及红三军主要活动地点之一。文家铺大门前有一座山叫青龙山,山中有三洞相通,称三星洞。红三军曾在此制火药、造土枪大炮,三星洞一带成为一座地下军工厂。
“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革命先辈的前赴后继。发生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革命故事,必须传承下去。”在吕南海的倡议下,村民们捐出4万多元,用于建设三星洞红色文化广场。
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恩施军分区不遗余力、筹资出力,恢复三星洞地下军工厂风貌。2021年,种下100多株红豆杉树苗;2022年,援助资金8万元;2023年,援助20多万元……经过恩施军分区数年的援建,三星洞修旧如旧。记者看到,三星洞内已经亮灯,红军当年碾制硝土的石碾还保存完好,再现了昔日的场景。
72岁的村民文福田说,现在这里已经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每到假期,会有不少游客和学生前来参观。平时,这里还是村民们休闲纳凉的场所。
依托三星洞红色文化广场、古树观景平台等项目,石灰窑村举办了“女儿会”“月半节”等特色文化活动,做深做透“红色”文章,打造特色旅游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