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市同仁医院)

赓续百年同仁心 谱写健康事业新华章

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

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新城院区(效果图)。

精益求精开展显微外科手术。

组织公益活动,拥抱“烙印天使”。

ECMO团队协作抢救重症患者。

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团队。

1875年,为拯救生命,一家仅有10张病床的医院在武汉诞生,后命名为“同仁医院”。1958年,这座医院正式更名为武汉市第三医院。虽几经历史变革、数度迁徙,但“同心筑业、仁爱济民”的初心,从未改变。

从起义门出发,在辛亥革命时期救治仁人志士,到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之滨服务城市发展,并走向光谷之东、未来之城,武汉市第三医院在发展历程中,始终胸怀医者担当,坚持医者初心,回应时代之需。

如今,这座历经百年风华的医院,即将迎来“一院三区”鼎力协同发展的强盛时期,“既是伴随城市发展,更是为了回应人民对健康的需求!”武汉市第三医院党委书记黄晓东说,百年征途,三医人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理想信念,踏出了一条坚持为人民健康福祉而奋斗的百年之路。

回望 回应生的渴望 创造生命奇迹

回顾五十多年前,作为工业重镇的武汉,烧伤患者增多,但少有医院设置专门的烧伤专科和专科医生,因烧伤失去生命的患者不在少数。

1970年3月,面对烧伤患者生的渴望,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应时而生,成为华中地区最早开设的烧伤专科。彼时的烧伤科,只有一间小小病房,5张简陋病床和8名医护人员。三医人从零开始,在挽救生命的征途开始拓荒。

为了迅速提高医疗水平,一批又一批的三医人奔赴全国各地乃至海外顶尖烧伤中心进修学习。学成归来的医者,克服艰苦的实验和工作条件,凭借一腔拯救生命的热血,不断汲取新知识、运用新理论,一道道难题被攻破、一项项新技术被创造。

在这座回应“生的渴望”医院里,诞生多个世界范围内“首例”:成功救治世界首例百分之百特重烧伤患儿;成功完成国际首例严重电烧伤后断肢交叉再植;成功研发国内首例烧伤截肢患者3D打印手……一个个奇迹般的医学成就,彰显三医人对生命的最大尊重。

2001年12月,秘鲁首都利马市发生重大火灾事故,受原国家卫生部派遣,武汉市第三医院组建医疗队,代表中国远赴南美支援。短短三周时间,医疗队参与和指导治疗烧伤患者百余人,示范和指导手术数十台次,利用全球独创的喷撒法皮粒播植术等技术,成功救治多名令当地医生束手无策的危重病患。精湛医术赢得国际同行尊敬,受到秘鲁政府和我国外交部的高度赞扬。

从湖北到全国,从国内到国外;从唐山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从江苏昆山到秘鲁利马……在需要拯救生命的重大危急时刻,三医人一直在现场,为守护生命而奋斗。

在回应“生的渴望”中,三医人从未停止脚步,救治能力不断提升,救治领域不断拓深拓广……率先在全国设置一批亚专科医疗单元,分门别类开展烧伤重症监护、小儿烧伤、成人烧伤、慢性创面及烧伤康复治疗。率先将显微外科、修复重建外科及整形外科等交叉学科技术的综合应用,帮助患者的功能和外貌得到明显改善。

“困扰我近70年的难题,在你们这里解决了!”一名七旬老者,因幼时烧伤后头部伤口反复溃烂,多方求医却始终未愈。前来就医时,伤口已长出5.5厘米高的羊角状异物,经烧伤科团队皮瓣移植术后,创面得以恢复如常。对生的渴望,在一次次医学突破中,被回应和满足。

如今,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烧伤患者治愈率已达99%以上,拥有国内临床规模最大、治疗项目最全的大型烧伤专业康复中心。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等大量科研课题,“皮粒播撒器”、“医用多功能碎皮机”等多项发明获国家专利,一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坚守 传承仁爱之心 守护生命尊严

生死线上的徘徊,往往带来伤痕,生存着却难言生活。患者的疾苦,击中医者心底的柔软。仁爱之心的坚守,是以高超的医疗技术,让患者有尊严地生活并回归社会。

20多年前,不幸的次仁旺姆被火焰烧伤,导致面部尽毁。因畸形严重,她长期以面纱遮面,四处求医,却几近放弃。“不想放弃,但都说难治!”幸运的是,她遇到了武汉市第三医院的援藏医生。医疗团队跨越3600公里“云”会诊后,精心制定诊疗方案,贴心地将次仁旺姆由西藏接至武汉,细心施治,3次重塑面部形态手术耗费十余小时,最终完成初步修复。术后,面对镜子里的脸庞,她露出久违的笑容。

医者守初心,坚守的不仅是治愈生命、更是治愈生活。从生存到生活,一字之差,却天壤之别。“不仅活下来,更要活下去!”在拯救生命向拯救“人”的转变中,三医人以仁爱济世之心,苦练本领,钻研技术,不断勇攀医疗技术新高峰。

为了更好地修复患者容貌及器官缺损、畸形,整形美容外科团队在微米级的空间里精益求精。49岁的张女士多年来右脸皮肤反复溃烂愈合,长成内外两层皮肤,“面具脸”难以见人。诊疗团队以精致的刀法将两层薄薄的皮肤“去伪存真”、合二为一,避免切除和植皮手术,让患者以最小的损伤重获“新脸”。

为了让烧伤康复更加普及有效,烧伤康复中心应运而生,在日复一日中将实践与科研结合,研发新的康复方式方法。一支仅重120克的3D打印手,在国内率先应用至烧伤截肢患儿身上,帮助五岁的孩童重新体会拥有双手的快乐。

一次次全力的救助和创新突破,是以仁爱之心,守护生命的尊严。医院组织成立国内首个烧伤患者互助组织,发起成立国内首个烧伤妇女儿童专项救治基金,在武汉率先成立“护理人文小组”,让更多的人文关怀抚慰受伤的身体,让更多受伤的心灵,重回社会的怀抱。

护佑 织密救治网络 畅通生命通道

救治生命成功的背后,是一场场争分夺秒的急救战斗,是一次次接力救援的生命托举。

考验,总在不经意间发生。去年冬,一位孕36周的29岁准妈妈突发心跳骤停,由120送至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急诊科。面对紧急情况,急诊科、产科、新生儿科、重症医学科、心内科、麻醉科和介入医学科7个学科团队顶尖高手,迅速集结响应到位,在短短2分钟时间内,急诊科现场秒变“手术室”,并成功紧急剖宫娩出婴儿,但婴儿浑身紫绀,没有呼吸,心跳微弱。“决不能放弃。”医生们接力抢救,稚嫩的生命终于有了强劲的心跳。生的希望,保住了。

每一分钟都精打细算到极致,每一个救治环节都形成标准流程,打造出一条畅通丝滑的急救绿色通道,一个关乎生命的救治网络,越织越密:危急重症患者先治疗后缴费,所有检查、治疗集中在同一区域;与社区医联体单位合作,通过远程心电、超声、影像诊断等手段,早期识别危急重症,第一时间与医院信息共享,实现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无缝对接,建立同质化的院前急救单元,统一早期诊断标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节省每一秒,让患者更快得到救治,降低患者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在武汉市第三医院,心梗患者从入院到血管再通的最短DToB时间比全国平均水平快50%,卒中中心脑梗患者血管再通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9月3日,65岁的徐老伯突发胸痛,被家人紧急送往东湖高新区九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救治。正在该中心坐诊的武汉市第三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严喜胜立刻投入“战斗”。困难不言而喻,老人病症危急,极易发生猝死。严喜胜迅速采取急救措施,延长“黄金救援时间”,并火速将患者转往医院急诊科。与此同时,院内胸痛中心团队第一时间收到接诊信息,提前准备就绪。仅用时27分钟,徐老伯阻塞冠状动脉被成功开通,转危为安。病房里,老人重拾欢颜。

这温暖了无数患者心房的图景有着意味深长的画外音: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和护佑。

历经一次次实战,医院持续向疑难病、急危重症发起挑战——以急救中心为平台搭建高效运转的多学科联动救治体系,建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险性消化道出血救治中心、高危孕产妇抢救中心等,救治水平跻身“国家队”,全天候守护居民健康。

应患者之需,医院还成立40个MDT小组,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联合特色门诊的数量从最初的十几个,一路攀升至55个;孕期用药咨询门诊、更年期门诊、甲状腺结节诊疗中心等一批特色门诊让各类患者“病有所医”……磨砺、优化、进发,医院处理疑难病症的能力不断提升,护佑生命的通道更加畅达。

眺望 紧跟时代需求 提高生命质量

从被称为“医生”的那一刻起,就誓死捍卫这一身白衣的庄严与荣光。因为每一道白色的荣光,都承载着生死相依的重托。“眺望未来,面对更高质量的生命健康需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需求,不断奋进。”这是三医人笃定的信念。

“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由诊断治疗核心环节出发,向上游的疾病筛查和预防追溯,向下游的健康管理和康复延伸,依托信息化技术构建有三医特色的医防融合型区域化健康管理联合体。在更广的层面上,许多新举措铺陈开来。

一张张真切的笑脸是最真切的礼赞。60岁的市民张先生尚无任何症状,但消化道早癌筛查呈阳性,经肠镜进一步检查后,发现为早期直肠癌。医生当即在肠镜下切除病灶,阻断了疾病进展。那些一度消失的笑容,再度绽放。正如李兆申院士所说,“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条生命,幸福一个家庭”。

如今,一系列早癌筛查、慢病管理工作从医院门诊,延伸至社区居民身边,提供全方面健康保障。肿瘤早癌筛查门诊对结直肠癌、列腺癌、胃癌、肠癌等高危人群提供“筛、诊、疗、访”四位一体的早癌诊疗新模式;心内科、神经内科团队开展H型高血压筛查,通过跟踪指导治疗,为9千余名卒中高危人群降低脑梗发生的可能性;呼吸内科开展肺功能筛查,对慢阻肺患者进行长期康复和健康管理。

一个、一群、一批,在逐渐壮大的健康人群数字里,医护们品读着欣慰。原本,他们与患者素不相识,是医者仁心的本能驱使和救死扶伤的天职呼唤,让拯救变得义无反顾。

目前,医院已建立涵盖“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的全病程服务模式。全院开展41个全病程管理病种,43个全病程团队,7千余名慢性病患者签约全病程管理,1.5万余名潜在慢性病风险患者纳入监测范围,降低疾病复发率。

有些康复,是在身体;有些治愈,更是在心灵。

“群里只有我一个患者,隐私被保护得很好。”近日,53岁的郑女士每天都通过手机,在全病程管理小程序“打卡”进行盆底肌锻炼。监督她打卡的,是群里10位医生和8位护士,他们均来自社区和上级医院。

源于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联动建设,郑女士家门口的社区中心里,已经配备盆底肌筛查、康复训练的仪器。她出门就能进行康复治疗,并与三甲医院专家面对面咨询,在家还能享受社区医生长期随访。“家门口的服务,让我又方便又安心!”

“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更多老百姓受益。”如今,武汉市第三医院已助力麻城市第五医院建设消化内镜中心,共建专科联盟,与蔡甸区消泗乡卫生院签订医联体合作协议;“银发医疗专家”工作室、知名医疗服务品牌“孙勤国劳模工作室”等纷纷进驻社区。专家下沉坐诊累计达9千余人次,完成远程影像诊断15万余例,远程心电图诊断5万余例,更多的三甲专家走到居民身边,更多的基层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科普活动更是进社区、进高校、进企业,创新开展健康科普点单活动,让更多健康知识走进居民心中,助力市民担任自身第一健康责任人。

从黄鹤楼脚下,到光谷,再到武汉新城,三医人一路向东,始终牢记医者担当,在一次次临危受命中,一次次担起重托,挽救生命,让生命更有质量,留下了无数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和攻坚克难的闪光印迹。这些故事还在上演、继续……

--> 2024-09-27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市同仁医院)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89701.html 1 赓续百年同仁心 谱写健康事业新华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