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中轴,撑起纵横捭阖的空间格局,穿越时光的隧道,在岁月的轮转里,传承同济格物穷理的精神。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也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第四次创业的起步之年。2018年,同济医院提出“坚持高质量发展主线”,2021年底,同济医院被遴选为全国14家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之一。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同济医院正用一支创新的画笔,勾勒着浓墨重彩的图景。
厚植生长沃土 打造完备科创平台
每一个晨曦轻笼的早晨,窗台上都挂满希望。这是同济医院临床创新中心,这个建于2018年的现代化建筑,承载的不仅是一种精神,更被赋予了一种使命,让更多的医学成果从这里走向临床,走向寻常老百姓的身边。
打从2023年上任的第一天起,同济医院党委书记唐洲平便感到身上肩负的责任力重千钧。
“在坚定书写‘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时代答卷中,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医学注解。要营造敢于创新的氛围,培育鼓励创新的土壤,让一切变得水到渠成。”24年前,他带领团队开始针对脑出血的发病和损伤机制、可能有效的治疗靶点等问题开展研究,创新的脚步就再也没有停下。如今,他成为这所百年名院的掌门者,培育创新的沃土,用医学科技的力量破解生命健康难题,再次成为他坚定的选择。
今年4月,唐洲平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丁汉院士团队合作,联合自主研发的脑出血微创手术机器人动物实验取得成功。作为医学专家的唐洲平执着于科研创新,而作为医院管理者的他依然将营造创新氛围列为最重己任。
为了培育医学创新成果拔节生长的沃土,同济医院不断打造完备科创平台。同济医院医工交叉研究院、同济医院数智研究院、同济医院国家医学中心科创院等三大科创机构先后成立,进一步打造科技创新体系,布局建设转化医学中心、科创中心等平台,为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打造集成化的管理和服务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医院科创管理体制机制,紧跟世界医学前沿,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生命科学新赛道上进一步对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
紧扣学科建设 培养人才鼓励创新
7月5日晚10时37分,最新一期国际顶级期刊《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同济医院妇科肿瘤教授高庆蕾团队的论文《卵巢癌新辅助PARP抑制剂或化疗揭示同源重组缺陷型肿瘤治疗新靶点——eTreg细胞》,这意味着在全球医学界,他们找寻到高浆卵巢癌的全新靶点。
看着文章上作者一栏出现的汉字姓名,高庆蕾百感交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汉字出现在《细胞》杂志上。我希望通过这样的署名方式,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成果的取得注定不是辛劳的简单堆砌。攻关之初,该团队能否研发成功并不明朗。“但对患者有益,就有必要支持”,医院党委态度非常明确。
“医院为我们的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不仅为我们配备了多色流式细胞仪、全自动核酸纯化仪、小动物活体成像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等世界一流的实验设备,启动资金也很快打到我们账上。”高庆蕾感慨地说。
“推开这扇门,你的眼神让我看到了安稳;走出这扇门,多少人有了重振的精神,感谢你,向未来、向未知挑战的人。”这是患者写给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陈红的诗。在膝关节注射干细胞后,经过康复锻炼,患者受损的半月板奇迹般得以修复,疼痛消失。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患者最终能够回归社会、回归家庭,这是康复的核心理念。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慢性病患者和运动损伤患者数量不断增加。从最初组建团队,到开展再生康复医学研究,成功完成世界首例“人胚来源的间充质样干细胞对半月板损伤的安全性及耐受性研究”临床试验,陈红仅用了3年时间。“如果临床医学是延长患者的生命长度,那么康复医学就是增加患者生命的宽度和厚度,我愿倾尽全力!”陈红笃定地说,“创新意识,就是要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有敢饮头啖汤的决心和气魄,而我将始终为之奋斗!”
近年来,同济医院打破常规,投入专项经费,建设“器官移植”“微创外科”等11个世界领先的临床重点专科集群,分别投入1300万元和500万元支持首批20项临床研究领航项目及14项“创新与转化孵育项目计划”。从“引、育、用、留”入手,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形成了两院院士领衔、名医名家荟萃的人才格局。通过揽月计划、领航计划等,前瞻性地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搭建专门平台,分层孵育,每年分别予以资金支持。医院还制定人才“伯乐奖”等激励办法,向科研特别突出人才倾斜。
今年7月,同济医院4名博士后入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设立的一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博新计划”,可以期待,像他们一样一批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将成为医院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把握“用”为导向 推动医学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如果躺在实验室里,即便再熠熠生辉也不过是束之高阁的花儿,无法为生命绽放。
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魏翔怎么也没想到,一位街边商贩削菠萝的动作竟让他迸发出灵感。刀片穿心,旋转而下,果心随之抽拉而出。
“能否效仿削菠萝原理,做一把具有旋切功能的手术器械,‘不开胸、不停跳’切除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增厚的心肌组织?”魏翔思忖着。
肥厚心肌的切除,是临床上的高难大手术之一。传统手术需要让心脏停跳,将胸骨锯开20厘米左右的口子,创伤大、手术视野局限、风险高,多数患者闻之却步。
“临床的痛点,应该是医学的着力点。”魏翔笃定地认为。一周后,魏翔带着绘制的器械草图,马不停蹄赶赴北京,请工厂依据图纸加工出实体器械模型。3年试制、实验、改进,7次原理样机迭代……团队终于制出定型样机,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美国发明专利等近20项专利。
2022年2月23日,魏翔迎来“高光时刻”,他能拿起自己发明的医疗器械,去拯救更多的病患。一例、十例、百例,当一个个愁眉紧锁的面庞又有了鲜活的模样,魏翔说:“那是对我最好的褒奖。”
从世界首创“陈氏胰肠吻合”术到将暴发性心肌炎死亡率从50%以上降至5%以内并提供“中国指南”;从制造全球首个用于HPV整合检测的体外诊断试剂盒到破解血管里的“长寿密码”,近年来,同济医院推动以用为导向的医学创新。短短几年,该院喷涌近千个医学创新成果。
近日,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惠兰教授团队与药学部制剂中心团队,经过7年潜心研究,成功研发的创新中药制剂——芪防肺纤颗粒获国家发明专利认证。该药已获批进行临床试验,上市后有望为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带来治疗新选择。
为了更进一步开展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与创新,推动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与应用,今年9月同济医院与武汉市硚口区共同打造的科技成果创新转化平台——武汉同济产业科创中心,双方首批已签约4个中医药项目。
聚焦数智赋能 构建一体化服务网络
近日,在将病理切片及蜡块寄到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6天后,河南66岁的患者徐大爷便通过家人在同济互联网医院平台上查询到了他背部肿物的最终病理结果。
与当地医院影像提示的良性皮脂腺囊肿不同,经过同济医院病理科亚专科讨论及加做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认为徐大爷背部的肿物是皮脂腺癌。“确定手术可以做的话,在互联网医院里就可以办理自助入院,等病区通知我们后再去武汉。”徐大爷一家打算在同济互联网医院上继续咨询专家。
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同济医院《大型医院多院区协同数字化平台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研究项目打造了国内首个集团医院多院区一体化云平台和全球服务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医院平台,不仅实现了医院多院区之间互联互通,还支持医院将病理、检验、放射、心电等医疗资源对基层医疗机构开放共享,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路”的目标。徐大爷正是这一创新研究的受益者之一。
同济医院实施的“同济云2.0”工程,构建了集智慧门诊、线上门诊、线上药房、慢性病管理等八大业务模块,形成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网络。此外,“同济云医”平台推动远程医疗建设,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能力。
强化数智赋能,创新提升医疗质量管理精准性的实践,也在同济医院不断“上演好戏”。
为了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效率与成功率(简称“双率”),满足重大手术开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等需求,同济医院牵头,联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共同编制了《智慧重症监护病房建设规范》。它使得重症监护病房不仅能够为重症患者提供更精准、高效的监护和治疗服务,还优化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规范》被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卫生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正式发布为团体标准,是国内首个智慧化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指南,标志着我国在智慧医疗建设领域,尤其是重症监护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升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廖家智介绍,同济医院构建多端统一的业务监测大屏,梳理运营指标库、质量监测指标、病历质控项目、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三级医院评审标准等2000多个指标。建立了智慧运营决策支持平台、医用耗材大数据分析平台、智能价格监管平台、医保数据监测中台、建立了风险应对长效机制等,为医院运营管理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撑。
着力完善机制 突出特色创新提升改革效能
完善科学民主集中决策机制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用高质量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是医改赋予公立医院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同济医院近年来不断创新完善管理机制,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目标为导向,“一科一策”精准制定目标值,优化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全院资源重点向“两高两优”(高CMI值、高四级手术率,优时间消耗指数、优费用消耗指数)专科倾斜。建立并实施科主任负责制下的医疗组绩效考核与分配策略,注重核心人才的培养与评价,实施医院核心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与奖励,不断优化门诊、手术、业余加班等专项绩效激励政策。
同时,建立“运营管理委员会—专项工作小组—临床科室运营团队”扁平化、三级联动的运营组织体系;组建“团队式”专项工作小组,实施项目制管理机制;形成“绩效型”运营管理思维,实现医疗、医保、预算、成本、资产、绩效等协同管理。
医联体是促进分级诊疗,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的“解题之道”。
近年来,同济医院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医联体建设。发扬同济特色医院托管模式,实施“1+X+N”的专家派驻模式,“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根据区域医疗中心和医联体医院学科发展需求提供技术、管理支持内容。
医院将医联体工作落实到专科联盟,充分调动专科积极性,推动各专科专家下基层,真正做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同时,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联体内部医疗资源有序流动,强化同济技术引领辐射作用,提升区域内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截至2023年底,医院已建立各类医联体40余个,各类专科联盟50余个。
“大众的健康需求,一直牵引着我们的视线。解决临床之需是创新的最强劲动力。同济医院将继续坚持政治性、人民性、公益性,依照‘国家放心,人民健康,群众满意,职工幸福’的愿景,持续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以临床研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催生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完善医院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深化改革创新,聚焦质量内涵,为全面建成国际一流医院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同济智慧和同济力量。”同济医院院长胡俊波说。
撰文:蔡敏 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