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首家军需职工医院湖北省中山医院建成。
● 上世纪50年代,武汉儿童医院成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儿童医院之一。
● 上世纪50年代,武汉市中医医院成为全国最早建设的中医综合性医疗机构。
● 上世纪50年代,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名称确定。
● 上世纪60年代,协和医院在世界上最早绘制胎心心动图,并带领首支医疗队远赴阿尔及利亚。
● 上世纪60年代起,湖北省人民医院逐步建立完善精神疾病防治网络。
● 上世纪60、70年代,同济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器官移植研究。
● 上世纪60、70年代,湖北省中医院创建肝病中心,推进我国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病事业发展。
● 上世纪70年代,湖北省肿瘤医院绘制湖北首张“癌症谱”。
● 上世纪70年代,武汉市第三医院创立华中地区最早的烧伤专科。
● 上世纪70年代,武汉市东湖医院由疗养院转型为开放式老年病医院。
● 上世纪80年代,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创建了国内最早的新生儿监护病房。
● 上世纪80年代, 武汉市第二医院普外科郑英键教授国内首创“门静脉高压三联手术”。
● 上世纪90年代,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在全国率先倡导预防艾滋病妇女儿童优先原则。
● 2004年,武汉铁路中心医院移交武汉科技大学,成为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医院。
● 2013年,武汉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
● 2014年,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由综合医院转型,填补了省级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空白。
● 2020年12月,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主持制定《铅酸蓄电池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技术规范》湖北省地方标准。
生命至上 岁月凝铸永恒誓言
□ 胡蔓 龙华
一段段历史中,“拯救生命”的信念穿透岁月折痕,从不褪色;一次次革新里,“救死扶伤”的精神跨越历史星空,历久弥新。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翻看历史相册,那些排险除患的身影、孜孜而为的搏击画面,已然烙刻进心灵,凝结为一段永不磨灭的集体记忆;览阅今朝,那些为疗愈心灵、祛除病魔而笃定前行的图景,已然融入健康中国的宏大叙事里,熠熠生辉。
时光无言,却见证了一份份炽烈深情——你我素昧平生,却奋力相护。还记得“中国外科学之父”裘法祖吗?靠一个用煤油汽灯点火一天才能升温的小型消毒锅做实验,他和同事们自主掌握了哺乳动物大器官移植的完整手术,率先在国内开展器官移植研究。还记得在妇产医学领域饱享盛誉的高欣荣吗?新中国成立之初,她带领首批医疗队到全省农村巡回诊疗,不分昼夜抢救病人。还记得获首届中国杰出精神科医师称号的臧德馨吗?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在全省逐步建立完善精神疾病防治网络,为中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探索出“湖北经验”。还记得那位不惜在自己身上做实验的“现代超声心动图之父”王新房吗?他在世界上最早绘制出胎心心动图,并首创“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法,填补国际医学空白,至今仍在造福万千患者。
回望那波澜壮阔的历史,心灵震撼。伟大事业,纵有千难万险,也挡不住奋斗者的脚步。
今天,老式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已然迭代,手术机器人、数智化病理服务、远程诊疗也扑面而来,任设备优化、技术革新、环境改善,那颗秉持的救人之心却不移。
在充斥病毒的病房里,他们坚守,只为“决不能放弃的”誓言;在漫漫长夜中,他们苦寻,只为那“坚持一下或许就能成功,更多病人就可得救”的热望;在一次次失败中,他们一次次站起来,只因“在病人的眼神里,品读出那份生的渴望。”点点滴滴都化成“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铮铮誓言。
动人的故事里,我们感受到的是“医乃仁术”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下,已成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当代医务工作者深厚的精神滋养和职业底色;平实的话语里,我们触摸到的是,从磨难里汲取经验和智慧,在自强的信念中凝聚勇气和力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湖北医界精神”。
没有任何约定,一个个、一群群、一代代,就这样默默传承、坚守,是抉择、是攀登、是无悔、是永不迟疑,也是仁心大爱。他们是人类健康的守护者,也是社会整体福祉的护佑人。
流淌的笔墨里,我们振奋于医务工作者不断挑战极限,加快铺设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之路的勇毅笃行;震撼于拓展医学救治边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秉持坚守;更感动于精益求精的拳拳匠心和温暖人心的人本情怀。从公卫体系改革到分级诊疗推进,从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三甲医院创建,从打造健康守门人到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一张呵护荆楚人民健康的大网越织越密。
生命,重于泰山。“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策略”,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赋予新的任务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健康之基,让人民健康成为幸福生活的鲜明底色,健康湖北,正聚力而行。
这是一场新征程的跋涉。用深化改革、不懈奋斗、深情守护回应百姓健康之盼——延绵不息的精神力量,在荆楚大地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