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之南,是“楚天首县”江夏。
就在不久前,这片“古武汉的源头,新武汉的缩影”之地,再次跻身全国“百强区”。在工信部下属研究机构——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4赛迪百强区”榜单中,江夏区较去年再前进1位,排名第80位。
连续11年雄踞全省县域经济方阵榜首;连续6年上榜工业、创新、幸福、综合实力、投资竞争力、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等6个全国百强区;夺得城市吸引力、科技创新指数、省级开发区等3项全省第一……在代表湖北参与全国的竞争中,江夏始终勇立潮头,当先锋、打头阵。
在全国层面,经济大省被赋予勇挑经济大梁的重任。在省域层面,以省会为代表的经济大市要发挥引领作用。在市域层面,经济大区则要勇立潮头,争当先锋。
江夏,何以能屡屡跃上潮头?
循新而动
事实上,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寻找新动能的过程。江夏的经济发展也不例外。
《江夏区志》记载,改革开放后,身为武汉市郊区的江夏区(原为武昌县),一直以农业为主导,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县。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工业立区”战略的推动下,江夏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到1995年时,第二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一产业。
这一年的3月28日,国务院批复江夏“撤县设区”,即撤销原“武昌县”,设立“武汉市江夏区”。从“县”到“区”,对江夏来说,不仅仅是由郊县到城区的转变,更拉开了经济动能转换的大幕。
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经济强。也就是从那时起,江夏开始实现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强区的跨越式发展。
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为江夏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江夏境内,京广铁路纵贯南北,京珠、沪蓉高速公路立体交会,黄金水道长江穿境而过,交通便利。
更值得关注的是,江夏区政府毗邻武汉东湖高新区和高校密集区,在接收技术、人才、资金、物资诸方面有先天优势,为江夏打造“中国光谷”高新技术和中医药产业辐射基地以及先进制造业转移基地,拥有“近水楼台”的便利。
在“工业兴区、工业强区”战略引领下,江夏发力大招商、大改制,形成光机电、生物医药、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文化印刷包装五大工业板块,工业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也将江夏经济的综合实力推到新的高度。
2004年,江夏经济实力迈入全省县域经济先进行列;2008年,跃居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排名第一。此后,江夏更是创造了湖北区域发展的纪录——从2008年至2018年,连续11次雄踞全省县域经济方阵榜首,连续2年入围中国工业百强区。
其间,江夏还成功引进上汽通用,并带动近40家一级配套供应商在江夏投资建厂,形成较为完整的汽车产业链。
在以“通用产业链”为代表的产业集群的推动下,2021年江夏实现GDP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10.23亿元,同比增长14.0%,增速居武汉市新城区第一。
向新疾行
成功跻身“千亿俱乐部”后,江夏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在向“新”中谋“质”,积极推进产业、科技、企业、资本、人才全链条引育、全要素配置,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产业转型为支撑,夯牢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底板。围绕新型工业化,江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车、光、康”主导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物联”新兴产业、“预制菜”特色产业、“量子科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的“3311”产业体系,力争五年内实现GDP超2000亿元的“千亿倍增”。
先立后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依托地处湖北汽车产业和光谷科创两大“万亿级”走廊交汇点的优势,推进车光产业跨界融合,带动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智能网联转型,打造汽车转向、智慧车灯等特色集群,汽车零部件入选工信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聚链成群,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实施“链长+链主+链创”的“三链协同”机制,打造13条产业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链仅用2年时间,汇聚多家头部企业,形成“研发制造—系统集成—能源装备—关键部件—电池回收”等链条,实现产值70亿元的增长。
以快制胜,抢滩布局未来产业。抢抓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产业风口,汤逊湖光量子研究院等技术成果加快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中仪公司的履带式箱涵检测机器人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以未来产业开创产业未来。
以创新转化为核心,点燃新质生产力的动力引擎。以武汉都市圈汤逊湖组团建设为契机,立足24所高校、31万大学生、12家科研院所、1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等丰富资源,发挥生态好、空间大、综合成本低等比较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重点为”,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创新转化体系,打造“创新转化首选地、山水活力未来城”。
从政府服务端提效,优化创新生态。坚持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与创新赋能相结合,引入大湾区科创服务中心,打造“人工智能+技术情报+全国协作网络”的科技成果转化供应链平台,为重点企业建立数字化“一企一档”的“科创属性档案”。
从市场需求端着手,激发创新活力。探索实施“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亿元以上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74%、5亿元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90%;支持企业开展“揭榜挂帅”,最高补贴比例达项目总投入的40%。
从研发供给端加力,推进创新转化。与华科大、华师大等“双一流”高校,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6个,实现新型储能、“人造血管”等项目产业化落地。
新才迸发
去年大湾区,今年京津冀,连续两年奔赴千里参与“抢人大战”,江夏很忙,也很拼。
今年5月18日至19日,“智会京津冀,才聚汤逊湖”——武汉江夏·京津冀双招双引系列活动在北京举办。
行程满满、步履匆匆,收获却颇多:江夏签约智能制造、光电子信息、新能源、大健康、未来产业等31个项目,总金额352亿元,为经济接续高质量发展埋下了种子。
一年前的深圳,“智会大湾区,才聚汤逊湖”——武汉江夏·粤港澳大湾区招才引智系列活动,同样行程满满、收获满满。
2天时间,7场活动,江夏签约总投资272亿元,引入人才2100余人、有意向回流江夏的校友企业20余家、有意向回汉创业就业的湖北籍人才700余名。
频频千里奔赴的背后,是江夏区聚焦招才引智核心要素,以人才引育为关键,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加速迸发。
坚持以人为先的“人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围绕“引育新江夏人、共建新江夏城”目标,江夏建立“引进来—留下来—带回来”的全方位服务生态。
把人引进来。密集出台招商10条、汤逊湖人才10条等“政策包”,对A、B、C、D、E五类人才,最高给予100%的房票补贴,对创业团队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项目经费支持和1000万元的科研配套资金。赴大湾区、京津冀开展招才引智活动,意向回流高端人才4800余人,每年超2万名大学生留“夏”,获评湖北省“人才基地”。
把人留下来。紧盯人才“落脚地”“另一半”“老一辈”“下一代”等需求,加强商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供给,布局环汤逊湖大学创业带,建设科技工作者社区、梦想小镇,打造全省青年发展型城区。
把人带回来。坚持“以才引才、以才聚才”,实现引进一个、带来一批、辐射一片。引进中国船舶710所研发中心,带动1500名人才队伍到江夏安居;腾讯布局AI文档业务,带动2000名人才入驻。
厚植人才沃土,还要激荡人才活水。江夏以资本引投为手段,加注新质生产力的充足活水。
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成立“1+5”区级政府投资基金体系,聚焦产业、创业、天使、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5大领域,相关做法入选2023年度全国“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直投”送上“及时雨”。坚持看准就投,累计直投项目11个、投资金额2.93亿元,支持本土企业快速壮大、新兴企业加速成长。
“领投”打造“强磁场”。探索基金招商、以投带引方式,吸引祥鑫新能源、健世科技等一批优质项目落地。
“敢投”深耕“黑土地”。秉持长期主义的投资理念,出台政府投资基金容错纠错办法,放宽风险容忍指标,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良好环境。聚焦芯片成长企业安湃芯研,给予专项投资,助力企业加快研发制造,新一轮估值较上一年翻了三倍。
撰文:王夫之 田勇 摄影:柳斌 朱熙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