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胡蔓、龙华、通讯员杜巍巍、邹亚琴)“10、9、8……3、2、1,点火!”9月24日上午10时31分41秒,在山东海阳市东方航天港近海海面上,一阵巨大的轰鸣声传出,“捷龙三号遥四”运载火箭直冲云霄。640秒后,火箭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号”医学遥感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茫茫太空中,迎来“湖北造”的全球首颗医学遥感卫星。
12时10分左右,地面指挥中心接收到卫星遥测数据,发射成功。两院院士李德仁与武大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万红慧,在发射现场动情握手。李德仁自豪地说:“这是了不起的壮举。中国人在遥感卫星服务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领域,做出了新的努力和尝试!”
这颗卫星由武汉大学工科专家和武大人民医院医生共同打造,其使命是提升全球健康研究领域遥感监测能力,探测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因子“水—土—气”等,量化健康相关变量与环境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服务传染病溯源、地方性疾病分析、健康长寿因子监测等领域。
参与这颗卫星研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介绍,此前,地球观测组织GEO发布《GEOSS全球地球综合观测系统》制定的九大社会服务(健康、灾害、森林、能源、水体、气候、农业、生态、海洋)中,独缺针对健康领域的专用遥感监测卫星,这在数据源头上限制了医学与遥感信息领域的进一步融合。
2022年4月,武大人民医院与武大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联合成立全球首家医学遥感信息研究院。双方认为,遥感是用科学方法诊断地表特征,医学是用科学方法诊断器官和体表特征,二者密切相关,一定要打破壁垒,为人类健康探寻新路。
“此颗卫星深度融合遥感观测、信息挖掘、医学诊断等,是医工融合创新成果。”龚健雅介绍,这颗卫星重约60千克,装备可见光高光谱相机等,具有成像幅宽大、光谱可编程等优点。
曾参与8颗卫星研制的人民健康号卫星总设计师王绍举感到此次发射非同一般。由于是医工跨界合作,研制团队基于医学信息缜密分析、反复论证,最终确定卫星相关参数,精选、精标了47个与健康相关的光谱谱段,设计了11种区域健康常用诊断模式。卫星于2022年8月启动研制,2023年10月通过出厂评审。
李德仁说,遥感技术在医学领域还大有可为,可将医生人眼升级为“火眼金睛”和“千里眼”,从而避免医生在手术中对神经等造成误伤,实现个体诊治更准确、高效,有望解决更多“卡脖子”的生命健康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