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4日

找准“朋友”大主题 走进共情最深处

湖北日报全媒报道“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讲好中非合作故事

客户端截图

新媒体产品截图

扫码看专题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于9月4日至6日举行,这是我国近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外国领导人出席最多的主场外交,受关注程度高。

如何将宏大叙事轻巧落地,凸显湖北特色?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通过实践证明,越是高规格活动,地方媒体越要坚持从小切口入手,通过一个个故事吸引和打动读者。

以点线面为架构 将宏大叙事轻巧落地

8月20日,记者接到通知,将采访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报道方案三易其稿。第一份方案中规中矩,缺乏新意。在起草第二份、第三份方案的过程中,报道主题、思路、架构逐渐清晰:以“中非要做可靠的伙伴、真正的朋友”为报道主题,坚持“小切口、讲故事”的报道思路,兼顾点、线、面。

点,即有代表性的故事。编辑部迅速发动各条战线,搜集相关线索,联系采访对象。一条条线索浮出水面:湖北人在非洲打井、种水稻、开设工厂、修建铁路和桥梁……其中有许多细节和故事值得挖掘。

线,即湖北与非洲合作的重点领域。比如,援非项目、援非医疗、援非教育等。

面,就是在更广阔的视角下看湖北与非洲的整体往来合作。

9月4日,湖北日报推出新媒体产品《这是一条来自非洲朋友圈的点赞!》,从国际“朋友圈”的角度切入,运用图文+视频以及画外音的形式,呈现湖北与非洲在医疗、农业、文化、经贸等方面的合作交流,获网友点赞。

湖北日报客户端开设专题“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设置“头条聚焦”“现场见闻”“湖北与非洲的故事”“融合报道”“中非合作”“评论”等栏目,及时刊发全媒报道。

从一个故事切入 百姓视角引发读者共情

2018年,湖北日报曾报道原省地质环境总站加纳项目部负责人李保红扎根非洲、打井4600多口的故事。记者联系得知,李保红已于2019年回国,但与加纳仍有联系,去年还去过一次,“老朋友很多,见面甚欢”。

“李保红的故事符合报道主题,很有代表性。”李保红被确定为重点报道对象。采访很顺利,记者获取了丰富的细节。比如,李保红因长期工作患上颈椎病,7年里只回家2次等;李保红也收获了真朋友——他曾突发疟疾,非洲工人第一时间将他送进医院,他才转危为安。采访中,李保红动情地说:“我这条命是非洲兄弟保下来的。”

由于做了充足的准备,挖掘得比较深入,此次报道做出了“增量”。9月4日,湖北日报推出专栏,开篇就是李保红的故事(2024年9月4日2版《扎根加纳21年,打下4600多口水井 “我这条命是非洲兄弟保下来的”》)。

根据“小切口、讲故事”的报道思路,记者连续采写了《“这就是我们的医院”》《“种水稻我就听湖北专家的”》《他与父亲的援非故事登上央视》等具有温情色彩的稿件,力求以情动人,引发共情;还采写了《打好互补牌 开辟新领域 中非“新定位”给鄂企带来新机遇》《你喝的茶饮中,有来自南非的美味橙》等具有贴近性的稿件,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材料”。事实证明,将宏大话题融入百姓视角,通过小切口叙事与读者共情,是令主题报道深入人心的有效途径。

用一个问题破题 “记者采记者”也能挖到好料

此次峰会规格极高。受限于媒体权限,记者大多数时间只能待在新闻中心。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峰会报道?经与后方讨论,决定从新闻中心的外国记者破题。

9月4日,峰会举行开幕式。会后,后方第一时间“提问”:非洲记者怎样报道开幕式?“同路人才是真朋友”究竟是哪国谚语?

第一个问题,记者在采访了几位不同国家的非洲记者后,迅速成稿;而第二个问题的采访就有些难度了。

记者把“同路人才是真朋友”的英文放大在手机屏幕上,挨个问非洲记者,他们或摇头,或说“sorry”。当记者问到南非记者姆班瓦时,他正在写稿子,看到这句话,他眼睛一亮,说:“我知道这句话,非洲谚语,但不是南非(谚语)。”记者追问:“那你知道是哪国的吗?”姆班瓦一边摇头,一边在电脑上点开搜索引擎,查出这是一句南苏丹谚语,出自丁卡语。

这个问题显然激发了受访者的兴趣。顺着谚语这个话题,姆班瓦跟记者聊了好一会,但遗憾的是,记者当时在新闻中心寻觅许久,都未找到南苏丹记者。若能再采访一位南苏丹记者,定能为报道增色不少。

--> 2024-09-24 湖北日报全媒报道“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讲好中非合作故事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89094.html 1 找准“朋友”大主题 走进共情最深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