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

奋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奏响荆楚大地丰收赞歌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科技赋能“三农”剪影

远安县洋坪镇三板桥村,省农科院支持创建的优质稻现代农业示范区丰收

鄂中5号

硒都黑猪

翘嘴鳜“武农1号”

襄麦32

高山番茄避雨栽培技术

长江流域机采棉规范化栽培技术 中油杂501

金秋9月,荆楚大地又一次迎来丰收盛宴,千里沃野,金黄稻浪翻滚,机器轰鸣奏响收获的乐章,一幅喜人的丰收画卷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开。

湖北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业科技强省,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排头兵,聚焦国家所需、湖北所能、农民所盼,围绕我省农业产业重大需求,以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和“五五”工程为抓手,科技赋能湖北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个中心 两大行动服务全省“三农”工作大局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2006年,经省政府批准,依托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在全国率先组建第一个实质性运行的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省创新中心”),有效整合了武汉大学、华中农大、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市州农科院等全省农业科教力量,围绕全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项目和岗位为抓手,跨学科、跨团队、跨单位组建协同攻关团队,初期设置300个创新岗位,每个岗位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0万元。2011年,省创新中心从实行岗位管理模式调整为团队管理模式,组建56支创新团队。2015年,省创新中心创新岗位数增加至500个,创新经费增加到5000万元。2015年,为着力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省农科院联合省农业农村厅打造了省创新中心的升级版——省创新联盟,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研组织模式。2019年,按照“首席专家+科研骨干+科研助理”的链式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搭建了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一盘棋、一条龙、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体系。

“十三五”以来,省创新中心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立足职能定位和资源优势,高位谋划协同创新举措,向省政府建议在全省实施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和“五五”工程,并以省政府名义转发各地组织实施,成为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工作的总抓手,连续9年写入省委一号文件和省政府工作报告。随着两大行动的深入实施,创建了“多方联动”农技推广服务合作新平台,创新了“协同推广”农技服务合作新机制,开创了“上下贯通”农技人才合作培养新局面,构建了“链式”农技推广服务合作新模式,探索出农科教推、政产学研新路径,为湖北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业科技成果斐然 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省创新中心积极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严格落实省委指示精神,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农业科技研发硕果累累。1052个动植物通过品种审定(登记),占全省审认定新品种90%以上,助推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十五”期间的49%提高到2023年的67%。

抓紧粮袋子。由省农科院培育的“鄂中5号”是长江中游食味品质最优、应用年限最长、种植范围最广的高档优质稻。“虾稻1号”作为我省首个虾稻专用新品种,被列为湖北省稻渔综合种养专用稻,在华中地区推广面积超过80万亩。小麦新品种“襄麦 32”亩产达 691.2 公斤,创下我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拧紧油瓶子。由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培育的“中油杂19”“中油杂501”达到了进口油菜的含油量水平,入选近十年我国农业科技的30个标志性成就,刷新长江流域油菜的高产纪录。

端好肉盘子。省农科院培育的“硒都黑猪”实现我省生猪国审品种从“0到1”的重大突破,已在全省推广5745头种猪和12.6万头商品仔猪,累计销售总额达到3.85亿元以上。

看好菜篮子。“鲜食型‘双季甘薯’高效栽培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可增加单产30%;“高山番茄避雨栽培技术”入选湖北省农业科技服务产业链引领技术,可减少农药用量40%以上和化肥用量20%—30%,产量提升5%—10%。

突破了一批农业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其中“长江流域机采棉规范化栽培技术”入选国家主推技术,“梨树双臂顺行式”栽培技术、“柑橘全果利用与绿色加工技术”入选2020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

有了科技加持,我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共获得科技成果近600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48项,其中国家科技奖励22项。华中农业大学赵书红教授主持完成的“猪基因组选种选配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项目获得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省农科院院长游艾青主持完成的“长江中游优质中籼稻新品种培育与应用”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武汉大学何光存教授主持完成的“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发掘与利用”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新老交替间,省创新中心科技人员前赴后继,薪火相传。如今,省创新中心已迈上新的台阶,在一座座农业科研高峰上,留下勤勉笃行的身影。

科技赋能强县工程建设 助力县域经济提质增效

多年来,省创新中心始终走在世界农业科技研发最前沿,聚力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助推农业产业强省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引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83个涉农县市科技支撑全覆盖。

2015年,省农科院组织实施《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精准扶贫纲要(2015—2019年)》,探索出助力产业升级的“绿色式”扶贫法、平台基地引领的“示范式”扶贫法、专家蹲点跟进的“定制式”扶贫法、助力创新创业的“领头羊”扶贫法、齐抓共管的“协奏曲”扶贫法共五种科技扶贫法,帮助农民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实现精准脱贫。

科技助力强县工程建设,在全省粮食主产区建立院县共建专家大院30个,构建“农业科研基地+区域示范基地+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基层推广站+新型经营主体”的“链式”科技推广服务新模式,每年系统集成推广涵盖全产业链重大科技成果300多项。

探索科技服务新模式,助力地方产业提质增效。省创新中心科技支撑枝江市和襄阳市襄州区入选首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全国共24个);整县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总结探索出“五有五转变”科技服务新模式——有协议、有专班、有方案、有经费、有成效;游击战向阵地战转变、单兵作战向集团协同作战转变、单赢向多赢转变、各自为政向“四位一体”转变、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聚力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助推农业产业强省建设。省创新中心深度参与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开展协同攻关,推动解决产业链瓶颈技术问题,先后128人次入选省市农业产业链专家团队。与潜江市人民政府共建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专利成果折价135万元入股黄鳝产业技术研究院,占股比例为13.5%;牵头组建江汉大米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江汉大米”的品种、栽培、储藏、加工等全链条开展研究,为江汉大米注入科技之力;推动打造“米九条”“茶十条”“虾十条”“鳝七条”等产业品牌建设。

通过搭建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武汉分中心、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武汉分中心和省农科院技术转移中心等成果转化平台,加快推动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省农科院培育的高产抗病新品种“鄂麦T45048”以2000万元转让给湖北农发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创我省小麦品种转让金额历史新高;中国农科院油料所选育的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品种经营权以3300万成功转让,创全国单个油菜品种转让价格新纪录。

农业科技创新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在省直相关部门支持下,省创新中心将持续深化农业科技规律的认识,从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主动在全国、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大格局、大战略、大目标中找准方位和坐标,科学定位、精准布局,立足长远制定好目标任务、谋划好推进措施,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件接着一件干,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努力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我省各地农业实际的创新发展之路。

--> 2024-09-20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科技赋能“三农”剪影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88699.html 1 奋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奏响荆楚大地丰收赞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