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9日

同济医院近年喷涌出近千个研发成果

“让创新之火生生不息”

同济医院医生研发的康复机械手,辅助患者训练。 (受访单位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龙华 通讯员 蔡敏 常宇

编者按

75载斗转星移,一代代荆楚医务工作者接力传承谱写健康湖北的奋进答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健康湖北建设,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健康中国湖北印记》,邀请省内部分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医疗专家,分享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持续提升健康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以坚定信念书写“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时代答卷的生动故事。该栏目即日起在湖北日报全媒体平台刊播。

印记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档案馆里,一张张发黄的手术照片定格着那段尘封的历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武汉一幢古旧的两层小楼里,刻录着“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和同事们最艰苦的时光。一个直径约70厘米的小型消毒锅,是那时最先进的“家当”;一盏煤油气灯点火、不停打气才能升温、仅术前消毒就需要耗费一天时间的设备——在这个简陋的实验室里,中国人第一次自主掌握了哺乳动物大器官移植的完整手术,也拉开了我国器官移植的大幕。

这是一代荆楚医务工作者艰苦奋斗的缩影。

没有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就自己动手实验总结;缺少昂贵的手术器材、设备,就开动脑筋自己研制;受阻于似乎无解的难关,就在一次次失败中找寻出路。所有这些只为一个质朴的信念:为了人民健康。

一条中轴,撑起纵横捭阖的空间格局。那个曾经的古旧小楼,已更迭成一幢20层的高楼,在岁月的轮转里,默默传承着同济格物穷理的精神。

“这是同济医院科研大楼,建于2018年的现代化建筑。它承载的不仅是一种精神,更被赋予一种使命,让更多的医学成果从这里走向临床,走向寻常百姓的身边。”该院院长胡俊波说。

国际顶级期刊刻上汉字姓名

今年7月5日晚10时37分,最新一期国际顶级期刊《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同济医院妇科肿瘤教授高庆蕾团队的论文《卵巢癌新辅助PARP抑制剂或化疗揭示同源重组缺陷型肿瘤治疗新靶点——eTreg细胞》,这意味着在全球医学界,他们找寻到高浆卵巢癌的全新靶点。

看着文章上作者一栏出现的汉字姓名,高庆蕾百感交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汉字出现在《细胞》杂志上。我希望通过这样的署名方式,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原创性研发,是暗夜中的摸索前行。

“放弃的念头不是没有。总感觉下一次试验就能成功,但一次次演算下来都宣告失败。”高庆蕾坦言。最难熬的那段日子,高庆蕾记忆犹新。一名即将高考的孩子问她,妈妈的卵巢癌复发,化疗为什么没有用了?问话叩击心灵,叩击心灵最柔软处。

高庆蕾说:“与重症病人眼神交汇是最酸楚的触碰,那里有生的渴望,这也激励我坚持下来。”

守在患者身边,一点点记录病情变化的每一个指数;实验室里灯火通明,一遍遍测算核实。上百回挑灯夜战、数万次试验推演,终于,光亮被一点点洞开。

削菠萝“迸”出的创新灵感

这个无声的战场,有焦灼、有崩溃、有沮丧,但层层心绪内核,一定蕴藏着一个不屈的灵魂。医生们深谙,科研成果如果躺在实验室里,即便再熠熠生辉也不过是束之高阁的花儿,无法为生命绽放。

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魏翔怎么也没想到,一名果商削菠萝的动作竟让他迸发出灵感。刀片穿心,旋转而下,果心随之抽拉而出。

“能否效仿削菠萝原理,做一把具有旋切功能的手术器械,‘不开胸、不停跳’切除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增厚的心肌组织?”魏翔思忖着。

肥厚心肌的切除,是临床上的高难大手术之一。传统手术需要让心脏停跳,将胸骨锯开20厘米左右的口子,创伤大、手术视野局限、风险高,多数患者闻之却步。

“临床的痛点,应该是医学的着力点。”魏翔笃定地认为。一周后,魏翔带着绘制的器械草图,马不停蹄赶赴北京,请工厂依据图纸加工出实体器械模型。3年试制、实验、改进,7次原理样机迭代……团队终于制出定型样机,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美国发明专利等近20项专利。

但质疑声不绝于耳,猪心切除通常仅0.5克组织,重度病患则需去除5克至10克组织,两者存在10倍至20倍量级差,且手术工具需频繁出入心脏,如何解决?

他一方面向国际顶尖学术期刊投递研究成果,力求科学界的认可;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临床试验的申请,期许这项创新技术能在实际救治中验证其价值。

2022年,魏翔团队终于迎来曙光。在湖北省创新转化医学研究院的中试平台,这套经心尖心脏不停跳室间隔心肌切除设备通过验证,手术应用于临床试验的伦理申请也同期获批。

2022年2月23日,魏翔迎来“高光时刻”,他能拿起自己发明的医疗器械,去拯救更多的病患。

一例、十例、百例,当一个个愁眉紧锁的面庞又有了鲜活的模样,魏翔说:“那是对我最好的褒奖。”

倾尽全力向未知挑战

“推开这扇门,你的眼神让我看到了安稳;走出这扇门,多少人有了重振的精神,感谢你,向未来、向未知挑战的人。”这是43岁的王女士写给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陈红的诗。在膝关节注射干细胞后,经过康复锻炼,她受损的半月板奇迹般得以修复,疼痛消失。

主持这项创新性研究的陈红欣慰地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患者最终能够回归社会、回归家庭,这是康复的核心理念。”

目睹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慢性病患者和运动损伤患者数量不断增加”,2015年,陈红向医院抛出了自己心中酝酿已久的计划:组织团队,开展再生康复医学研究。3年后,团队完成世界首例“人胚来源的间充质样干细胞对半月板损伤的安全性及耐受性研究”临床试验,成功通过干细胞治疗半月板损伤。

目前,陈红团队牵头建立了华中干细胞库,为脊髓损伤、脑外伤、早衰等难治性疾病寻求新疗法。“如果临床医学是延长患者的生命长度,那么康复医学就是增加患者生命的宽度和厚度。我愿倾尽全力。”陈红坚定地说。

从世界首创“陈氏胰肠吻合”术到将暴发性心肌炎死亡率从50%以上降至5%以内并提供“中国指南”;从制造全球首个用于HPV整合检测的体外诊断试剂盒到破解血管里的“长寿密码”,一个个创举惊动医界。近年来,同济医院喷涌出近千个创新成果。

“在坚定书写‘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时代答卷中,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医学注解。它延展的是生命,美化的是生活。在这与人息息相关的‘生与生’的要素里,要培育鼓励创新的土壤,让创新之火生生不息。”同济医院党委书记唐洲平说。

--> 2024-09-19 同济医院近年喷涌出近千个研发成果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88536.html 1 “让创新之火生生不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