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倩倩 通讯员 李季 梁楚南
不以学习成绩好坏为标准,只要觉得自己有优点,就可以申报参评“阳光少年”。
20年前,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简称二十五中)启动“阳光少年”评选,要求学生做社会的“好公民”、学校的“好学生”、家庭的“好子女”。
20年来,二十五中不断完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近三年,超过半数的学生获评“阳光少年”。
60项要素挖掘孩子的“闪光点”
晨光初照,国歌旋律在校园回荡,国旗护卫队步伐铿锵,五星红旗缓缓升起。这一幕,是二十五中自2021年成立国旗护卫队以来的常态。
国旗护卫队成立之初,面对部分队员的条件不足,如协调性不佳、体型偏胖等问题,校长张振宇坚定地表示:“不能以单一条件作为衡量标准,而应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和特长,鼓励他们发光发热。”
这正是学校“阳光教育”的核心。学校建立了一套全面的“阳光少年”评价体系,包括“好学生”“好子女”“好公民”三个维度,涵盖10项二级指标和60项具体评价要素,鼓励学生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例如,穿戴整洁、尊重同学、积极锻炼可以评为“好学生”;放学按时回家、经常与父母交流、主动承担家务,可以评为“好子女”;维护国家荣誉、关爱环境、遵守交规,则可以评为“好公民”。
“阳光少年”的评选,每学年进行一次,既有综合奖,也有单项奖。这意味着,60项要素中有任意一条或几条表现突出,即可获此荣誉。近三年,超过半数的学生获评“阳光少年”。
这一体系激励下,学生们得以自信成长。以国旗护卫队为例,尽管队员不断更替,但升降旗仪式从未出现失误。张振宇表示,无论这些孩子将来走向何方,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将成为他们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
“育人”比“育分”更重要
二十五中的学生中,一半是随迁子女,他们往往“水土不服”,在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时有疏离感。
面对不均衡的生源,学校将教师的关注点从保优升学引导到“面向全体、发展全面、关注全程”的育人理念上。
“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成长的阶段,要走近他们,必须让他们在运动中释放活力、相互融合。”张振宇说,学校的公共器材,全部无障碍提供给学生们——
篮球场边,收纳架里的篮球可轻松取用;礼堂大门敞开,学生们打开琴盖即可弹奏乐曲;蘑菇亭下,学生们随时驻足,切磋棋艺;学校不断开拓闲散空间,已添置8处乒乓球台……
运动中,一些学生找到了归属。八(1)班学生雷舒雅,在老师的鼓励下加入女子排球队。初次训练,她的手臂肿胀难耐,但她没有放弃,坚持训练了4个月。
今年8月,雷舒雅所在的排球队在湖北省中小学生排球锦标赛中获得第一名。她感慨地说:“从习惯独行到喜欢集体同行,我看到了团魂,排球从内而外地改变了我。”
据了解,学校构建的“阳光课程”体系,不仅涵盖知识拓展,更关注个性特长、成长指导,充分发挥全学科育人功能,推动学生多元发展、个性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利用课后延时服务开展“轻书包行动”,让同学们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作业,有更多时间参与家庭活动。
发现闪闪发光的自己
去年底,该校八年级学生承担了一项特殊的寒假作业——“武汉的湖泊”主题实践活动。他们走近武汉大大小小的湖泊,用脚步丈量湖泊,探究环保问题,感受自然之美。
这项作业,有至少5门学科老师参与命题。体育学科,要求学生进行运动打卡;数学学科,要求学生分析运动数据;英语学科,要求学生录制导游视频;地理、语文学科,则要求他们分析水质,撰写环保倡议书……
“保护湖泊,我们作为学生或者公民都应该有所作为。”学校特级教师林晓红介绍,学生们在项目中自主分工,有的负责水质监测,有的制作问卷,有的前往各处调研、采访,最终形成了多样化的报告,发自内心地为家乡自豪。
这是二十五中“生活·实践教育”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学校围绕核心素养培养,广泛开展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已先后涉猎“武汉的桥梁”“走进敦煌莫高窟”“武汉的小吃”“武汉的非遗文化”等主题。
“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张振宇表示,学校还计划将劳动教育、学生游学、科技探索等内容纳入“阳光少年”评价细则,加强家庭、校园和社会联动,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