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文新)培养皿中养“心片”,并且在此基础上研发新一代心脏类器官技术。近日,湖北大学张冬卉教授团队联合有关团队取得的一项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杂志《自然·通讯》。
过去,受限于传统的科研方法,很难进行人体心脏的直接体外研究,成为制约针对心脏疾病药物开发的一个瓶颈。
张冬卉教授带领研究团队针对这一瓶颈,通过人多能干细胞分化出的心肌细胞,结合先进的组织工程技术和动态培养策略,成功在实验室的培养皿中构建出了能够自主跳动的微型“心片”。这不仅模拟了人类心脏的收缩及电传导功能,还为心脏疾病的体外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随后,张冬卉教授团队携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张浩教授团队,利用这一“心片”系统,进一步研发出了一种在受损后能自我修复的新一代人类心脏类器官技术。
张冬卉教授介绍,新一代“心片”能够精准模拟心肌受损后的纤维化进程及电传导功能异常,为深入研究心肌损伤机制提供了宝贵的模型。基于此,研究团队针对促进心肌修复的多个候选分子进行了系统的药效评估。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按照抗凋亡、抗纤维化、促进修复的顺序,依次施加特定的小分子药物处理,能够显著促进受损心肌的有效修复。这一发现已在新生小鼠心室损伤模型及成体小鼠心肌梗死模型中得到了验证。
此外,这一可愈合“心片”体系的成功开发,以及配套的心肌损伤结构与功能评价方法,不仅为心脏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了一个原创性的实验平台,还有望提升新药开发效率、助力安全性评估,对未来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策略制定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