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玉堂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它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在华夏大地上奔腾不息,每一段都形塑了丰富多样的地理景观,孕育了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化,如奔放激越的巴蜀文化、灵动浪漫的荆楚文化、清雅绮丽的吴越文化等等。
作为一个时空交织的文化复合体,广义上的长江文化是以长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优势,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具有认同性和归趋性的文化体系,有着创新、进取和开放的共同文化特质。长江流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有力地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凝聚共同历史记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长江,高度重视对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强调“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弘扬长江文化时代价值的重要路径,在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湖北是长江文化研究的高地,30年前,著名的楚学专家和长江文化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张正明先生在报纸上连载24篇《长江史话》,在全国较早地系统讨论了长江文化。20年前,由湖北省社科院策划,季羡林先生主编的“长江文化研究文库”出版,这是学界首部长江文化研究丛书。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长江文化研究院开启了校地合作引领长江文化研究的新探索。它的成立将吸引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参与长江文化研究各项工作,共同为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长江智慧。
长江文化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价值形态,如何推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时代之问,也是实践之基。
一是要深入研究长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要在对长江文化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凝练其价值体系和标识体系,突出价值引领和价值创新,大力彰显其文化价值、凸现其社会价值、释放其经济价值和强化其生态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精神力量。
二是要加强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出台严密的保护措施和监管体系,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组建“专兼结合”的保护队伍,调动全社会参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处理好保护与传承、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三是要积极推进长江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长江系”文艺精品、文创活动、文旅项目,搭建长江文化产业链,拓展新型文化业态,创新文化消费场景,使长江文化真正“活起来”和“火起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是要努力建设长江文化传播体系。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技术,拓宽传播渠道、精选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方式,增强长江文化品牌的传播力、影响力、感召力,形成独特的“长江印象”,提升长江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向全世界讲好“长江故事”和“中国故事”。
文字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磊 摄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