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通讯员 赵林武 吴姝慧
9月9日,走进团风县马曹庙镇曹家河村,田间的稻穗已散籽变黄,空气中弥漫着稻香,丰收的味道扑面而来。
“村里今年种水稻近2000亩,在需水量最多的抽穗扬花期,牛车河水库及时向下游调水,农田灌溉不愁,谷粒比往年饱满得多。”村党支部书记周全文满脸喜悦。
地处牛车河水库下游,曹家河村几乎年年缺水。牛车河水库自身水量不足,下泄流量有限。一旦雨水不丰沛,农田灌溉用水就得不到保障,水稻只能减产。
这一困局,因牛车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而得到改变。
最大水库饱受水困
团风县地势北高南低,呈现“斜坡式”地貌特征,85座水库自成体系,库容最大的牛车河水库,处于全县地理中心,好比从整个山区到沿江大水系的“心脏”。
水库众多,每座水库调蓄能力不一样,相互之间联通不畅,带来诸多问题——
丰枯难调。牛车河水库长期“吃不饱”,年均缺水量3200万立方米;居上游的响水潭水库,承雨面积大、库容小,每年有近2800万立方米弃水经巴河流入长江。
防洪有隐患。同样遭遇特大暴雨,有的水库还未达到设计洪水位,有的水库却因泄洪导致山洪灾害。
灌溉能力不足。牛车河灌区面积40.6万亩,由于来水不足,实际只能灌溉27.7万亩,有效灌溉率仅68%。
生态功能脆弱。上游水库下泄生态流量不足,导致下游部分河流水质下降,一些塘堰甚至成为黑臭水体。
水系不通、水资源配置不均,成为团风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矛盾。
要治流域,必先治水库。
上下游水库“长藤结瓜”
治水库,首选牛车河水库。
变各自为战为协同作战,团风以牛车河水库为核心,上下游7座中型水库为节点,实施水库连通工程,形成“蓄、引、提、调”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自流系统,解决区域性缺水问题。
上补——建引水渠,修引水隧洞,从上游响水潭水库、横河水库,向牛车河水库补水;
下灌——牛车河水库通过干渠分水闸,向下游回龙水库、付河一库、金盆水库及时调水。
牛车河灌区管护中心主任高国锋介绍,今年仅响水潭水库就给牛车河水库补水7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小型水库的储水规模。
水库连通,提高了水资源配置能力和使用效率。团风新增恢复灌溉面积6.5万亩,牛车河水库下游生态流量从0.16立方米/秒提升至0.23立方米/秒。今年面对超长期强降雨,流域内水库渠系没有出现险情。
消除水对人的威胁同时,团风通过综合治理消除人对水的威胁。
关停水库周边21家小矿山,完成复绿;全域收回水面养殖承包权,实行人放天养;拆除水库沿线500米范围内牛棚、猪圈、鸡舍,开展畜禽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建成日处理能力600吨的有机肥厂,解决消纳难题,变废为肥。
走进团风县粒粒鲜蛋业有限公司养鸡场,只见投料喂水、鸡蛋收集、鸡粪清理,全部通过一条条输送带自动化管理,实现养殖过程零污染。“我们与有机肥厂签订粪污处理合同,每天清理两次,鸡粪送给他们做原料。”公司总经理余爱国说。
百万游客打卡牛车河
“牛车河越修越美,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9月8日,恰逢周末,地处牛车河小流域的烈马回头庄园,餐桌翻台一次又一次,老板倪振华不得不“客串”服务员。
2020年,倪振华返乡流转土地500多亩,发展果冻橙、葡萄、草莓种植等特色产业,带动30户群众家门口就业,每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去年,看到乡村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倪振华又建起集民宿、游乐园、采摘园等功能为一体的烈马回头庄园,游客在此体验农耕生活,品尝乡土美食,变“过路客”为“过夜客”。
牛车河流域生态优良、物产资源丰富,过去由于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粗放,群众增收渠道单一,一半以上劳动力外出务工,“抱着金饭碗讨饭吃”。
团风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小流域为单元,整合牛车河小流域内涉农资金、政策性项目,由政府主导完善基础设施,带动社会主体多元投入打造特色产业项目,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行走在路上,仿佛置身于诗画里。全长35.8公里的牛车河环库乡村振兴产业路,成为最美自驾游精品线路。
沿线的肖石坳村成立强村公司,以山林、集体土地等经营权入股团茗茶业公司,投资9000万元开发茶文旅综合体项目;盘活闲置农房,开办青花谷民宿,吸引城里人周末来牛车河度假。
以农耕体验、休闲度假为特色,牛车河小流域连片建设果蔬、花卉、油茶和茶叶基地,建成月亮湾露营基地、东岳花海、乡村客厅等24个文旅项目,叫响“乡约武汉东、周末去团风”品牌,今年共接待游客达206.2万人次,带动周边群众增收1.67亿元。
保护得越好,发展得越好。今年上半年,团风库区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1%,高于全县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