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2日

不一样的“校车” 满载一样的希冀

□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阅读提要

国之大事与民生需求,恰是在一个个鲜活的现实场景中得以彰显。一趟车、一段旅途,这些温暖亲切的互动,不仅是美好的记忆,更将伴随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

“校车”的样子,原来不止一个样。

在革命老区福建三明清流县,近300名学生搭乘“复兴号”,每周往返乡镇与学校;20路公交车是武汉主城区最偏远的公交线路之一,11年来,20多名司机把它开成了“家长放心线”;在浙江最北端全域海岛县嵊泗县,岛际客船不仅保障着嵊泗各岛屿间的水上客运往来,更是偏远海岛乡镇中小学生的“水上校巴”。一辆辆特殊的“校车”,承载着希冀与梦想,驶进了每个人的心里,成为一道道亮丽风景。

地理环境的差异,发展程度的不同,决定了不同地区孩子的求学之路,有的需要翻山越河,有的需要长途跋涉。穿越山川、跨过河流,关照部分哪怕只是极少数孩子的现实需求,尽一切可能畅通他们的上学路,这是尊重地方客观实际的主动为之,是对关乎教育之事再难也要去做的生动缩影。

每一个孩子都是未来社会的希望,每一粒怀揣梦想的种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路是人走出来的,清流县被森林环抱,山多人少,不少乡镇不设立初高中,学生们得到县城求学。“复兴号”列车变学生口中“校车”的背后,是学校、车站和铁路部门通力协作的结果。从每周提前统计乘车学生名单,到开展客流调研摸查沿线乡镇需求,再到定制公交线路保障学生换乘……打破铁路部门制度规定,调整列车时刻表,解决下了火车如何接驳等问题,每一个细小环节都是对当地孩子求学路的有力托举。从以前“步行+中巴车+公交车”,到如今“步行+火车+公交车”,孩子们上学的耗时更短了,价格更低了,家长更安心了。

减轻孩子上下学的奔波之苦,缓解家长对孩子来回的安全之忧,是一件需要长期做下去的事。前些年,那个每天徒步4.5公里山路去上学的“冰花男孩”,令无数人动容。因山水阻隔等客观因素,不是每个地方的孩子都有条件乘校车去学校。那些偶然进入公众视野的艰难求学场景,或许并不具有普遍性,却真实反映出一个个孩子和一个个家庭的艰辛。船、火车、公交车等公共交通设施,在各方努力下成为偏远地区孩子的“校车”,这让我们看到,教育从来不只是家长和学校的事,更是需要全社会共同驱动的事。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的重大关系,摆在首位的是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教育事业联通国家战略,孩子上学饱含民生需求,把公共交通开成“校车”,正是正确处理这对关系的一个有力印证。国之大事与民生需求,恰是在一个个鲜活的现实场景中得以彰显。一趟车、一段旅途,这些温暖亲切的互动,不仅是美好的记忆,更将伴随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

--> 2024-09-12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87909.html 1 不一样的“校车” 满载一样的希冀 /enpproperty-->